图甲为某区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气候要素变化图,图乙为气候变化影响该区域农作物生产图。读图完成下题该区域可能位于我国以下省级行政区中的
A.晋 | B.贵 | C.甘 | D.吉 |
关于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粮食总产量下降 | B.春小麦分布的海拔降低,种植范围缩小 |
C.农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 D.玉米种植的海拔升高,种植范围扩大 |
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能获得的最大可能产量。图1是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读图回答1-2题。以下四省区中,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是
A.广东 | B.江苏 | C.江西 | D.云南 |
与我国南方大多数地区相比,甲地农业生产潜力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A.生长期光照时间短 |
B.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 |
C.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
D.春播期间旱情严重 |
通常月降水量达100毫米即视为进入雨季。读“我国东经110°以东地区的月等降水量线分布状况图”,回答28~30题。下列地区最晚进入雨季的是
A.华南 | B.江南 | C.黄河中下游 | D.辽河中下游 |
图中M处降水较少的原因是
A.M地处冷锋之前 | B.M地受气旋控制 |
C.M地受高压脊控制 | D.M地处暖锋之前 |
下列地区雨季最长的是
A.海河流域 | B.辽河流域 | C.江南地区 | D.华南地区 |
读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5~27题。
温室 气体 |
浓度(mg/m3) |
年增长率 (%) |
生存期 (年) |
温室效应强 度(CO2=1) |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 现有贡献率(%) |
|
1750年 |
1990年 |
|||||
CO2 |
280 |
353 |
0.5 |
50—200 |
1 |
55 |
氯氟烃 |
0 |
0.00085 |
2.2 |
50—102 |
3400—1500 |
24 |
CH4 |
0.8 |
1.72 |
0.9 |
12—17 |
11 |
15 |
N2O |
0.00029 |
0.00031 |
0.25 |
120 |
270 |
6 |
表中所列四种温室气体中,CO2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最大,主要原因是
A.CO2的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 |
B.CO2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比其他温室气体短 |
C.CO2的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 |
D.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 |
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使地面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多 |
B.使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加 |
C.使太阳活动增强,从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 |
D.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
有利于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合理措施是
A.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量 |
B.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 |
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 |
D.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 |
湿地有“地球之肾”之称,也是鸟类集中的栖息地,越来越被人类所关注。读图,回答
22~24题。造成2004年湿地面积与1950年相比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有
①长期围垦
②长期泥沙淤积
③当地人民有计划地退耕还湖
④全球变暖,水源枯竭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图示地区湿地面积的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是
①洪涝灾害多发
②水土流失加剧
③野生生物栖息地减少
④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图中哪一幅图不属于湿地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读“某区域环境问题示意图”,判断19~21题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A.土地荒漠化、酸雨污染 | B.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 |
C.土地荒漠化、水环境恶化 | D.酸雨污染、气候变暖 |
图中问题①、②产生的后果分别是
A.引发赤潮现象;臭氧层出现空洞 |
B.产生“公害病”;河流流量季节变化会变小 |
C.鱼因缺氧而大批死亡;洪水灾害增多 |
D.酸雨现象;气候恶化 |
图中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
B.持续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
C.公平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
D.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