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说:“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之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对这段言论评价错误的是:
| A.主张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在华垄断 |
| B.客观分析了中西方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 |
| C.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 |
| D.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 |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
|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 A.征辟制 | B.察举制 | C.科举制 | D.九品中正制 |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 B.宗法制的消亡 |
| C.中央集权的加强 | D.分封制的巩固 |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
| A.郡县制初现雏形 | B.宗法制荡然无存 |
| C.分封制全面崩溃 | D.实行郡国并行制 |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 B.承袭华夏传统 | C.突出个人功业 | D.标榜君权神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