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不过,毛泽东在军事上没有必胜把握的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仍然坚决主张派兵赴朝作战,并非是慑于斯大林的压力,而主要是出于对国家安全和主权的考虑。……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外,毛泽东很可能还有对中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更深层的忧虑。问题在于,如果朝鲜按照苏联的计划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并将其残余部队撤到东北休整,那么,因此而将战火引致中国境内,斯大林便极有可能根据中苏同盟条约,派几十万苏联远东军进入东北,援助中国作战。毛泽东不会忘记,1945年斯大林就是借口对日作战,出兵东北,从而迫使蒋介石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城下之盟。毛泽东更不会忘记,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才迫使斯大林接受了限期归还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的协定。很有可能,“东北王”高岗与莫斯科的特殊关系也是毛泽东在考虑东北命运时的心腹之患。因此,一旦让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而苏联再次出兵东北,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无论战争胜败如何,中国都无法保证对东北的主权不受损害。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做法,当然是把战争阻止在国门之外了。”
——沈志华:《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材料二 “可以理解,中国军队是不能容忍敌对的部队靠近鸭绿江(中国和北朝鲜的边界)的,正如美国不会容忍在它与墨西哥边界的格兰德河上出现敌对的军队一样。”
——[美]斯蒂芬•豪沃斯:《美国海军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出兵朝鲜的原因何在?
(2)“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外”,还有哪些历史与现实因素使毛泽东对中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深感忧虑?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0分)人文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是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文化支撑。
材料一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并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3分)并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用关键词概括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3分)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暴动,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
——《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政治的角度说明梭伦“改变了雅典的贵族统治”。(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钱穆先生从哪些角度指出了王安石变法存在的不足?(4分)

(24分)“价值破坏”和“价值构建”是近年来伦理学与历史学研究的交叉领域,无论是“破坏”还是“重建”,都反映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58年,雅典设立奥泰里克专项基金,规定穷人观剧只要不中途退场,即可得到两个奥波尔的观剧津贴制度。……因为有两个奥波尔,有人就以为自己的生活有了保障,不用做任何事情,只用在观剧的时候呼呼大睡。后来,观剧者的呼噜声、吵闹声让人几乎听不到表演者在说什么,观剧者的欺骗超越了表演者的表现。在两个奥波尔的诱惑下,雅典人变得不在那么自觉、有序、善良。
——根据齐默恩《希腊共和国》、古郎士《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整理
材料二新的价值观念在16世纪后的西欧形成了巨大的浪潮。英国街头戏剧中的一段台词所说:“金钱,这是大家的宠儿,一切欢乐的源泉;金钱,这是医治一切苦闷的良药,这是世人所珍藏的珠宝;金钱,这是妇女所拜倒的偶像。”
材料三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
——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
(1)试从“价值构建”和“价值破坏”的角度对材料一中提到的古代希腊观剧津贴制进行全面评价。(4分)
(2)材料二中的新价值观指什么?(2分)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的相关史实,简要分析这一新价值观确立的原因。 (6分)
(3)分析20世纪初一批新式知识分子主张“道德伦理革命”,价值重构的原因。(6分)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价值构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6分)

(22分)从“西欧中心史观”到“全球史观”,使世界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19世纪中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现在的欧洲文明,仅仅是以现在人类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而已。所以,现在世界各国,即使处于野蛮状态或是还处于半开化地位,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而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期,以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为代表史学家,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问题,他认为:“全球史观就是载着读者登上月球,观察地球的全貌或‘一个整体’的世界。这个整体并非‘世界上各种文明的总和’,而是专指那些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和运动,人类历史上那些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事件及运动,从而把人们的视野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带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而是人们更关注整个人类,而非局限于东方人或西方人。”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史观?我们应如何看待文中作者的这种观点?(6分)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影响。(4分)
(3)概括我国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的国内、国际背景,(4分)并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向现代化迈进的举措。(8分)

“经世济民”,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03年1月赵必振首次翻译《共产党宣》部分段落到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为止,翻译《共产党宣言》内容的文字大约有14种,其中可以肯定是依椐日文译的有8种,有可能是依据日文的有3种,占全部中译本的79%,这为其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李大钊在留学日本期间就已经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917年到1921年间先后东渡日本的青年知识分子,如陈望道,李达、李俊等,基本上变为马克转思主义者了,并很快成为十月革命后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的主力。
——摘编自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
(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路径,概括说明留日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材料二在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