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4年春节期间中国消费市场消费状况变化一览表
注:2014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去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O%,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实际增长9.3%。2013年“恩格尔系数”城镇为29.9%,农村为39.3%,首次降至30%、40%以下。
材料二:2014年1月1 5日,中纪委三次全会公报中再次强调:各级党组织密切联系实际,制定措施.坚决正风肃纪,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禁公款宴请、赠送节礼、违规消费;严查领导干部到私人会所活动、变相公款旅游;将领导干部收受礼金行为纳入重点纠正范围。——要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宗旨意识,使领导干部“不想腐”;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严肃纪律,使领导干部“不能腐”;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使领导干部“不敢腐”。
(1)用《经济生活》知识概述材料一反映的消费市场变化趋势并分析其成因,简析这种变化对相关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政治生活知识,谈谈要“让官员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我们普通公民能够做什么。
材料一:
材料二:《人民日报》文章《提高劳动所得“势在必行”》中指出,在我国初次分配领域,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是一个普遍现象,企业财富明显向资本倾斜。材料三: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增强居民特别
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了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2)请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材料一: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
材料二: 2010年,我们共同经历了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2010年,我们成功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发射了“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在当代中国,大力弘扬和培育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中华儿女责无旁贷。
(1)你赞成上述哪种观点?请从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的角度阐述你的理由。(12分)
(2)辨析: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弘扬时代精神。(14分)
材料一: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悄然兴起的“国学热”可谓“文化寻根”现象的折射,这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密切相关。就现实层面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月。借助电视、网络等现代手段,国学也穿上“现代时装”,并通过通俗化的解读,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上有了更高的效率。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国学,推动国学发展,就是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以国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目前,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共计554所,分布在88个国家(地区)。
材料三:目前我国在文化形态进出口交流中呈逆差之势,有关资料显示,文艺引进和派出每场收入比为10:1;出版类引进与输出比为6.84:1,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比为10.3:1,图书版权中国引进12516项,输出仅为81项,中外文化贸易额相差10倍之多。中国文化逆差正制约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国学如此之“热”的原因。(6分)
(2)我们应如何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世界?(8分)
(3)某校高二同学决定围绕“文化逆差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影响”这一课题展开探究学习,请你说明确定这一研究课题的依据。
背景:至今年9月份以来,柴油供应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较为严重的供不应求的局面始终在持续发酵。终于在最近达到了紧张的巅峰,部分企业停工停产,快递公司变蜗牛,公交车久等不来,菜价因为运输困难而更加高涨,甚至连殡葬业也要收到牵连,柴油、天然气作为生活所必须的公共用品相比大蒜、绿豆等引起的单项生活成本上涨,其价格上涨引发的叠加效应与全面效应更加刺激着人们敏感的神经。
材料一: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及资源短缺情况
注:据专家估计,到2020年,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中,我国将有9种严重短缺(依赖进口),10种短缺。
材料二:我国资源利用情况
注:在今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中,中国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位居133位,评价指出:低产值、高污染的工业生产模式将造成国家未富而资源、环境先衰。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5分)
(2)结合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对国家和企业如何解决材料一、二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部某地区基本养老保险情况
注:在过去的十年多,改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财政支出中,社保支出的比例年均增长2%。
材料二 2010年9月9日焦作高新区举行农民养老补贴发放大会,现场向各村农民代表发放了《养老补贴证》和银行存折。老人们喜笑颜开,年轻人也是欢欣鼓舞。他们都说:这是高新区为老百姓办的大好事,我们的负担轻了,没有后顾之忧了。
(1)分析材料一所蕴含的经济信息。
(2)为什么要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制度?
(3)如何进一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