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是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种蔬菜,同时它也是人们喜爱的美食。2014年12月,农业部提出了马铃薯的主粮化战略,小土豆翻身进军主粮界,引发公众热议。
在全球人口暴增的年代,使他们不致挨饿的那些美洲作物,最初其实是很低贱的食物,但天灾人祸的危机,为马铃薯创造了良机,马铃薯的特性正符合危机时人类的需求;如今,马铃薯是全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在高海拔和严寒地区都能生长;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惊人,而且种植几乎没有成本。1600年后,欧洲人口急速增加,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随之出现,植物学家、改革人士、皇家专门调查委员会,开始想到用马铃薯解决危机。1641年英国入侵者在爱尔兰杀人放火捣毁庄稼,大多数农作物颗粒无收,惟有马铃薯在地下安然渡过了战火和严冬,使爱尔兰人得以渡荒抗灾。爱尔兰成为欧洲第一个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方。正如上述在爱尔兰所见,战争、饥荒把马铃薯打入了中欧、东欧。对于准备战争的政治家而言,它是军队最理想的粮食。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今天波兰和德国东部,积极推广马铃薯。最终这种作物征服全欧洲。
——摘编自[美]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
网站调查:马铃薯成我国第四大主粮,你怎么看?
网友甲:马铃薯一直都当菜吃,让马铃薯做主食,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易过人们的传统思想障碍关。 网友乙:中国人对马铃薯以及其营养价值了解得还不多。 网友丙:新鲜马铃薯不利于保存,目前我国马铃薯加工还是薄弱环节。 |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说明人们认可马铃薯做主食需要一个过程。
四川省汶川县(人口以羌族和藏族为主体)水磨镇是广东省佛山市对口援建地区,2010年10月广东对口支援汶川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
材料一:水磨镇羌城是重建后的居民安置区,它将传统的散落在高山峡谷中的羌寨建筑群集中起来,建设成了具有羌族文化鲜明特征的、迈向现代化城镇的新羌城。这里,文化广场星罗棋布,用现代化的手段向旅客展示极富特色的羌族文化,人称“羌族世博会”。有人感慨地说:“旅游没有文化就缺乏魅力,文化没有旅游就缺乏活力。将旅游与文化结合起来,就既有魅力又有活力。”
材料二:佛山市援建水磨镇实行规划在先、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始终保持将恢复重建与保护文化、保护生态相结合的做法,把援建与发展当地旅游、保护文化生态相结合,被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在灾区重建中的作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治水使中华民族走向融合和统一。但时至今日,洪涝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称之为“最大硬伤”、“明显短板”。现代社会,水利是“重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注重科学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结合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加快水利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10年7月23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动力。但是,当前我省文化发展水平总体上仍落后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要重点建设“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珠三角地区着重发展传媒出版、工业设计、动漫游戏等高端和新兴文化产业;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要依托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等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同时要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2分)
建国以来,适应经济体制和社会的变化,中国政府在价值理念、职能完善、机构优化、完善机制、依法执政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改革与创新,实现了向现代化的政府治理体系的初步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到科学发展观,从物化的思考和选择到以人为本观点的确立,从强调政府是一个权力中心到强调政府是一个公共服务中心,从强调强势国家的治理到强调社会的参与协同治理,从政府行为的秘密性到公开性,从依靠人治到重视法治。
结合材料谈谈我国政府实现上述转变体现的唯物论和认识论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