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风 铃
刘国芳
兵回家探亲时,小琪抱一个孩子来看他,兵屋里一屋子人,很热闹,小琪进来,把一屋子的热闹熄灭了。
旋即,众人离去。
一屋子只剩下兵和小琪,还有那个抱在小琪手里的孩子。相对无言。
良久,小琪开口说话了。“我对不起你。”
兵无言。
小琪说:“是母亲逼我嫁给大狗的,他有钱,给了聘礼两万块,我不嫁母亲跳了两次河。”
兵无言。
小琪说:“我是爱你的,一直爱你,我也知道你喜欢我,你还同意的话,我跟大狗离婚,跟你结婚。”
兵无言。
小琪见兵不说话,出去了,俄顷,小琪走了回来,她手里除了抱着一个孩子外,还多了一只风铃。
小琪说:“这风铃是你以前送给我的,这两年我一直把它挂在门口。”
兵看见风铃,开口了。“你现在来还我风铃,是吗?”
小琪摇头。“我刚才说了,你还同意的话,我跟大狗离,跟你结婚。这事,你不要急于回答我,你考虑,同意的话,把风铃挂在你门口,我看见了风铃,会来找你。”
小琪说着放下风铃走了。
屋里剩下一个兵。
兵呆着,许久许久,后来兵拿起风铃,在手里晃动,于是有丁零丁零的声音在屋里响起,小琪住在隔壁,听得到风铃声,她跑出来,抬头往他门口看。
他眼里潸然泪下。
兵回部队时,也没把风铃挂在门口,兵把风铃带走了。回连队后,兵把风铃挂在营房门口,是大西北,风大,风铃整天在门口丁零丁零地响,兵没事时,呆呆地看着,还说:“小琪,我把风铃挂在门口了,你看到了吗?”
军营里挂一个风铃,起先让兵们觉得好玩,久了,兵们烦了,觉得丁零丁零的声音很吵人,于是让兵拿下,兵拿下来,把风铃放好,但没事时,兵会把风铃拿出来,兵找一个无人的地方,坐下来,然后把风铃在胸前晃动,让风铃丁零丁零地响,还说:“小琪,我把风铃挂在心口了,你看到了吗?”
小琪看不到,兵把风铃挂在心口也罢,门口也罢,小琪都看不到,小琪只看得见他的家门口,那儿没有风铃。
两年后兵退伍了。
这回,小琪没有来看兵,兵问人家,小琪呢,怎么不见,人家说小琪老公找一个更年轻的女人,把小琪离了。
兵沉默起来。隔天,兵把风铃挂在门口。
小琪没来。
兵便看着风铃发呆,在心里说:“小琪,我把风铃挂在门口了,你看到了吗?”
有风吹来,风铃丁零丁零地响,兵听了,又在心里说:“小琪,风铃在响哩,你听到了吗?”
小琪听到了,也看到了,但她一动不动抱一个孩子坐在屋里,没出来。
隔天,兵找上门去。
兵去之前,把风铃取了下来,然后放在胸前,同时用手晃动着,于是在风铃丁零的响声中,兵走进了小琪屋里。
小琪见了兵,把头勾下,然后说:“我现在被人遗弃了,你还来做什么?”兵说:“来告诉你,我不但把风铃挂在门口了,还挂在心上了。”说着,兵又把手中的风铃晃起来,抱在小琪手里的孩子,4岁了,会说话,听见风铃响,孩子把一只手伸出来,还说:“妈妈我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说开头部分三次写到“兵无言”,请谈谈你对这三处“无言”的理解。
写出小说中“风铃”在“兵”与“小琪”情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原创】小说以孩子“妈妈我要”这句话作为结尾,有什么妙处?
有人说,小说兵在真爱面前过于软弱,他的无言与沉默,险些丢了自己的真爱;还有人说,兵经历了一次情感与理智的痛苦冲突,演绎了一份可赞可叹的人间真爱……你的看法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不仅为我们现有社会的转型提供了基础的物质架构,而且事实上建构了一个“超真实”的“虚拟社会”。人们通过延伸的感官以真实的情感投入积极参与到这个新社会场景的建构之中,演绎出各种新兴的网络现象,而网络围观即是其中最常见、最有影响力的一种。从本质上讲,网络围观是一种自发的网络群聚,是一种心灵参与的视觉围观,有时围观者的行为会延伸至现实世界。
  网络围观并不是现实围观在互联网上的简单重现,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虚拟性和自发性。首先,网络围观具有虚拟性。围观者没有切身的直接参与,而是以延伸的视觉和情感参与围观。然而,这种参与通常会表现出更强烈的心灵互动,因为在网络中,围观者的内心是敞开的,想法是有形可见的(通常表现为跟帖)。这种内心想法的可见性能够促成相同意见者的呼应和聚集,进而产生内心的认同与集体感,形成声势和舆论压力。其次,网络围观具有自发性。这种自发性首先源于有着围观基因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这种文化基因为网络围观提供了心理营养和惯性,使得围观“看热闹”成了中国的一种社会常态。此外,网络相对安全的话语表达环境也为人们自发参与围观注入了无限的热情。
  二、无组织性。网络围观是以网络为平台的无组织群体聚合,通常一个事件就是吸引那些分散于各个节点的网民聚拢在一起的磁石,而这些围观者则如吸附在磁石上的铁屑,彼此孤立,互不相关。这种非组织的群聚有时也会彰显出强大的力量,其原因是这种群聚中存在的多个“心理群体”面对同一事件时,常常会表现出心理和行动的高度一致性。
三、情绪性。网络实际上为围观者提供了一个类群体场,位于这个场中的个体在心理上得到了群体的庇护,于是在网络围观中,作为个人真实情绪表现形式的肆意谩骂和苛刻嘲讽常常成为围观话语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网络围观个体的情绪性不仅会引发虚拟空间的语言暴力,有时甚至直接导致网络暴力的发生。 
四、短暂性和复发性。网络围观的生命周期是由围观者决定的。一旦失去了围观者,网络围观即告终结。短暂性是流动网络与浮躁心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产物。有时,被冷落的围观事件会引发大规模的后续围观。网络围观的复发性显现出网络的张力和弹性逻辑,重新排列组合的信息有时会激起网民新的兴趣,时空得以延伸,网络事件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得以拓展。
 综观网络围观现象,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网络围观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在中国法制尚不健全的当下,网络围观起到了道德维护和推进制度完善的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围观中许多民间精英的评论充满智慧和才气,既为阅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理性养分,也会更大范围、更深层面地震撼许多浅薄无知的内心。另一方面,网络围观也有其消极作用。围观中被围观者不仅面临隐私可能遭到暴露的危险,而且还必须承受激烈话语带来的精神重荷。同时网络围观有时会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大规模的围观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必然引起民怨的积聚而为社会的稳定埋下隐患。
网络围观是一种发生于虚拟世界,并有可能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特殊现象,我们要辩证对待,加大监管力度,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使之有益于社会和人民。
关于“网络围观”,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网络围观发生于虚拟社会场景之中,并可能延伸到现实生活,从而对被围观者产生直接影响。
B.网络围观与现实围观相比,具有安全的话语表达环境,使围观者更容易敞开内心,畅所欲言。
C.网络围观具有虚拟性、情绪性、短暂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并非彼此独立,而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D.网络围观也会显示积极的作用,仅从“暴力”的维度来概括是片面的,其对社会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网络围观者不是切身的直接参与,而是以延伸的视觉和情感参与围观,但是这种参与一般会表现出更强烈的心灵互动。
B.跟帖这种让围观者内心想法具有有形可见性的方式,能够促成不同意见者的呼应和聚集,进而产生内心的认同与集体感,形成声势和舆论压力。
C.由于处于类群体场中的围观个体在心理上得到了群体的庇护,所以肆意谩骂和苛刻嘲讽成为个人真实情绪的表现形式。
D.只要辩证对待网络围观,加大监管力度,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就可以发挥它在道德维护和制度完善方面的积极作用。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发性成为网络围观的特征之一,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围观基因,这种文化基因为网络围观提供了心理营养和惯性。
B.网络围观个体的情绪性不仅会引发虚拟空间的语言暴力,有时甚至直接导致网络暴力的发生,从而显现网络围观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C.网络围观中的“心理群体”面对同一事件时,常常会表现出心理和行动的高度一致性,这是网络围观有时会显示出强大力量的重要原因。
D.网络围观的短暂性不同于现实围观的“一哄而散”,有时,被冷落的围观事件会引发大规模的后续围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村昧
陈启文
从三国古战场赤壁往西,穿过一大片静穆的古林,群山之外的旷野上忽然出现一片
水泽,蓝得不能再蓝。那是横亘于湘鄂边地的黄盖湖。
那时的黄盖湖和洞庭湖连绵一片,水域远比今天辽阔,黄盖将兵营扎在大湖四周、长江一线,以村为建制,一共十三村,我的故乡谷花洲,该是这十三村之一。两千多年了,这里的老百姓世代流传下来的故事早已远离了当年的血战,但那些士兵当年留下的种子,还在这片土地上年复一年地播种。种什么,长什么,没有长不出的东西。哪怕最平常不过的萝卜、白菜、榨菜、豌豆、辣椒、茄子……又总比别处的有味道,还有一种古怪的灵气。
一个人能降生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哪怕一辈子当个农人,也有某种优越感。小时候,我父亲就常教导我:天底下还有哪个地方比这里好?连野猪都从山里往这滩上跑!他一生都善于用这种极朴素又极形象的比喻,来揭示出某种农人的真理,而农人的真理是根本不须证明的。我几十年走南闯北,山珍海味也品尝过不少,但那些既怪异又昂贵的家伙,实在不如家乡的萝卜、白菜好吃。我总觉得那最平常不过的东西,也藏着某些秘密。
我能干的大娘是很懂得这里面的秘密的。她有一手从黄盖湖畔的娘家带来的据说是当年黄盖的那些老士兵传下来的祖传秘法,她把刚采摘回来的还带着露水的蔬菜、刚从地里挖出来的还粘着新鲜泥土的萝卜,先杀青,然后进行巧妙的腌制,用一个个荷叶坛好,又用湖中挖出来的黄泥密封,然后沉浸在湖水里,不让人间那些不干净的东西把那些洗得特别干净的东西弄脏了。
我洞明而练达的大娘,一生都特别干净。
当坛子入水后,经七七四十九天的泡制,它们已蕴含了这个大湖与生俱来的味道,然后在有阳光的清晨或有月光的夜晚,大娘仿佛在举行一个乡下女人虔诚的仪式,那一只只坛子被小心翼翼地打捞出水,揭开了,那久不见天日的坛中之物一旦接触风月,顷刻间,整个村庄都能闻到那弥漫四散的醇香,让你有一种换不过气来的感觉。又看到那终于揭开了秘密的荷叶坛里,那深藏的菜蔬虽已腌过,泡过,却还是那样水灵灵的,脆生生的,如同依然生长着的鲜活生命,活色生香。而最鲜活的莫过于味道,大娘用两尺长的筷子把坛中的东西夹出来,慷慨地让村人一一品尝,好呷,好呷,啧,啧啧……一片咂嘴声,口水都香出来了。
听说,当年黄盖为了火烧赤壁向周瑜献苦肉计,一身伤痕的将军吃什么都没味道,手下的军士想尽了办法,最后捧上了十三村酱菜,一下就把将军咬紧的牙关打开了,也就把一个伤痕累累的身体又养得英武剽悍起来……
大捷之后,盟国军师诸葛亮在鲁肃的陪同下来黄盖湖劳军,黄盖命十三村的每个兵营捧上酱菜以款待贵宾,诸葛亮和随从走过一村,尝过一村,好呷,好呷,啧,啧啧……一片咂嘴声,口水香出来了……
我大娘吃了一辈子的萝卜白菜、坛子菜,没吃过龙胆凤肝、燕窝鱼翅,却一直活到了98岁。她走了,我觉得生活中从此就少了一种味道。大娘活着时,我每回一次故乡,最后都是要带着大娘密封的坛坛罐罐上路的。现在,两只手空了,忽然就有了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又可惜,我大娘的那一手绝活竞没有传下来,不是她不想传,而是这些年来,早已没有谁还有那样缓慢的耐性来学一门年深日久的手艺。在故乡和怀念之间,又不知道还有多少老人像我大娘一样,最终也没找到肯学这泡制十三村酱菜的传人。
揪心哪,传了两千年的手艺,眼看着真的就要成为历史了。如今,烟火人间少了的不止是一种手艺、一种味道。在广袤的大地上,已经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自然村落了,只剩下了一些古老的村名和没有了乡土气息的村庄。对于我,或许只有关于故乡的记忆里,还在倔强地散发出与乡土有关的气味。
近日有客从家乡来,顺便给我捎来了两坛十三村老酱菜,还是荷叶坛,还是用泥巴密封得好好的。揭开来,一股奇异的香味袭击着我的鼻翼,好呷,好呷,啧,啧啧……两千年的乡道仿佛突然复活了,顷刻间全集中到我的舌尖上——我深深地感知了一种使人回味不已的乡村的滋味,浑身被奇妙的感觉所充满。
良久,我吐了一口气,轻轻叹了一声:是这味儿,真。
(选自2011年7月25日《光明日报》)
联系全文内容,简述“村味”的含义,并说说以此为题的好处。(4分)
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的语句。(4分)
①我洞明而练达的大娘,一 生都特别干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烟火人间少了的不止是一种手艺、一种味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中几次写道“好呷,好呷,啧,啧啧……一片咂嘴声,口水都香出来了”,简要回答作者这样写的作用。(4分)
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两段应该删掉,而有人认为必须保留,你赞同哪种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现代新儒家”的困境和理论局限
所谓“现代新儒家”,是由一批抱持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而又具有现代经世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建立的、力图通过吸纳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学以抗拒全盘反传统思潮的攻击、寻求中国现代化理想道路的思想流派。这个思想流派是在儒学受到全面批判处于“花果飘零”时期在中国曲折成长起来的。从思想发展的背景看,现代新儒学主要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的全盘反传统思潮(实质上是全盘西化思潮)以及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思潮的“文化回应”。这一思潮大体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奠基于张君劢、熊十力,系统化于牟宗三的“新心学”和冯友兰的“新理学”,而普及于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国际新儒学思潮。现代新儒家做了许多理论创新工作,其中最有成效的是熊十力、牟宗三和冯友兰。熊、牟二氏弟子众多,在台港形成一大学派,其理论臻于精密;冯友兰则是孤将独帅,虽有弟子而未成军立派,虽有理论而未臻精密。
然而,现代新儒家的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严重的理论缺陷:第一,他们怀有过多的悲情意识,因此不能客观理性地评价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不能全面公正地认识与解释中国传统学术的缺陷以及西方新学的精华。第二,他们试图纯粹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开出或转出原本没有或极其贫乏的
资源(诸如民主政治、现代科学与知识论)的努力是事倍功半的,在理论上充满矛盾与困惑。第三,他们虽然有“援西入儒”的思考,但他们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根本精神的认识是不深刻的。例如牟宗三提出“本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命题,仅从外王的制度之用去理解西方民主价值观,就反映了其固守传统不求变道的思想局限。第四,他们具有强烈的道统观念和卫道意识,缺乏新时代应有的博大胸怀和融摄多元文化的气度,因而在理论上表现为相当程度的主观独断性和排他性。至于冯友兰的“新理学”,更是一个粗糙而非精密的、矛盾而非一贯的理论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其人生遭遇了过多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运动,因而干扰了他的“精神反思”,同时也由于冯氏在创建“新理学”过程中深受西方知识论和逻辑实证论的影响,过分注重了对理学概念的抽象分析而忽略了对儒学道德人文精神的阐发。因此,现代新儒学还只是应对型、精英型的,称不上是变革型、大众型的。
(节选自2011年10月31日《北京日报》)
关于“现代新儒家”,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心存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并具有现代经世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建立的思想流派。其主要代表是熊十力、牟宗三和冯友兰。
B.有“援西入儒”的想法,力图通过吸纳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学来回击全盘反传统思潮、寻求中国现代化理想道路。
C.是在儒学受到全面批判时期成长起来的,是对“五四”运动以后兴起的全盘西化思潮及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思潮的“文化回应”。
D.他们试图只是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开出或转出原本没有或极其贫乏的民主政治、现代科学与知识论等资源的努力,收效不大。

下列有关“现代新儒家”困境及理论局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的评价未能做到客观理性。
B.因怀有过多的悲情意识,故未能做到全面公正地认识与解释中国学术的缺陷以及西方学术的精华。
C.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根本精神认识欠深刻,牟宗三“本内圣开出新外王” 的命题就体现了这一点。
D.缺乏新时代对多元文化应有的包容胸怀和融摄气度,因而其理论的主观独断性和排他性表 现相当明显。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是现代新儒学正式诞生的标志,而张君劢、熊十力是这一思潮的奠基人。
B.牟宗三的“新心学”和冯友兰的“新理学”是现代新儒学系统化的表现,这两人是其各自学派的代表。
C.遭遇了过多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运动,干扰了冯友兰的“精神反思 ”,这是造成其“新理学”理论局限的主要原因。
D.西方知识论和逻辑实证论,注重对理学概念的抽象分析而忽略对儒学道德人文精神的阐发,给“新理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山向日葵
张抗抗
葵花朵朵向太阳,是你和你们曾经欢唱过并热爱过的一首颂歌。
  向日葵朝着太阳旋转,是一种不容怀疑、不可更改的事实。
  或许说,已成为一种被反复应用的理念,一个众所周知的定论。
  如若不是去往遥远的西域,在巍峨的天山脚下,亲见那一片蓬勃兴盛的向日葵,你一生也许都会对这个命题深信不疑。
从雪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晃眼。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
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
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
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
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随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雪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
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子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
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雪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
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
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子真正熟透的日子。
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雪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景。
(选自《天山向日葵》,有改动)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眼中的向日葵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答:秘密:那一刻:
本文在描写天山向日葵时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4分)
文章展现了作者发现向日葵秘密的过程,这一发现过程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手机正传
沈致远
手机,其学名为移动电话,是借助电磁波传播的一种无线通讯方式。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1831-1879)归纳前人经验,加以自己之创见,建立一组以他命名的方程,预言电磁波的存在,为电磁波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麦克斯韦是无线通讯之始祖。
德国科学家赫兹( 1857-1894)以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电磁波预言。1888年,赫兹进行著名的火花隙放电实验,演示了电磁波传播,测出其速度与光速相等。赫兹为无线通讯奠定了实验基础,为纪念他,电磁波频率(每秒振动次数)的单位定名为“赫兹”。手机发出的电磁波频率在千兆(109)赫兹范围,属微波频段。赫兹是无线通讯的祖父。
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1874-1937) 20岁时读到赫兹关于电磁波实验的文章,引起他极 大的兴趣,立志献身无线通讯。1896年马可尼实现了1.7公里之间的无线电报通讯,1899年实现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51公里的无线电报通讯。1901年实现了跨越大西洋3000公里的越洋无线电报通讯。马可尼是无线通讯的父亲。
手机的诞生地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所属的贝尔实验室(BellLabs),发明者是该实验室的一群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手一机,到处游走”是当时贝尔实验室科学家和工程师之梦想。实现此梦想的最大障碍是:频率不够分配。微波频段虽然有几十千兆赫兹,但被各种应用瓜分后只剩下几百兆赫兹,远远不敷手机通话应用。怎么办?贝尔实验室科学家的创意是:分区重复使用频率。他们设想:将美国之疆域划分为许多六角形蜂巢般的小区、每个小区覆盖几十平方公里,在其中建立基地站,作为该小区手机通讯之柜纽。基地站所发射的电磁波仅限于本小区范围内,所以各个小区可以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而不致引起干扰。小区之间的通讯由基地站集中处理,通话者游走于各小区,由相邻基地站在其覆盖区之交界处交接。移动通讯于焉诞生,“人手一机,到处游走”美梦成真。
说起手机,不能不提到美国的摩托罗拉(Motolola)公司。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摩托罗拉的手机行销全球,独领风骚。不仅如此,摩托罗拉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被美国企业界视为典范,号称“最佳公司”。1992-1993年间,我曾三次专访位于芝加哥郊区的摩托罗拉总部,协助其中央研究院探索利用高温超导电子学技术提升基地站性能的可能性,虽然实验很成功,却未被采用。当时我有一种朦胧的预感:不采用新技术,“最佳公司”称号恐难持久。果然如此,问题倒不是出在基地站,而是在手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手机的发展趋势是采用数码技术,它比原先的类比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许多公司竟相推出数码手机抢占先机,摩托罗拉眼看着自己的产品滞销,市场被竞争者蚕食,却按兵不动。原因是一位对研发类比技术有功的技术主管留恋自己的技术,顽固地抵制采用数码技术。这位主管最终被撤职,这才推出数码手机,但为时已晚,摩托罗拉元气大伤。
手机的广泛流行,已形成一种“手机文化”。
手机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为便捷,扩大了个人的自由度。反映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均有微妙的变化。电影《手机》以艺术手法成功地描述了这种变化,获得本年度“百花奖”三项大奖。手机短信之发信量已超过2000亿条,使人际交往增加了一种便捷的新形式,还孕育出“手机文学”,包括:诗、小品文及小说,《纽约时报》不久前对中国新兴的手机小说作了专门报道。
手机文学之特点归结为:快、广、短、新、趣。以光速传播,既快又广,传统文学望尘莫及。手机屏幕容纳的字数有限,短是手机文学作品最主要的特点。现代人都很忙,短很受欢迎。短而要达意,就得精炼,唯陈言之务去,内容自然就较新颖;短而要吸引读者,就得有趣。既新颖又有趣,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手机文学刚起步,来日方长。
手机可用来下载和播放音乐。手机用户为什么不能自行谱曲进行传送呢?手机将成为个性化的听觉艺术媒体。
手机屏幕之像素已突破百万,可传送清晰的画面。摄影手机已在热卖,手机作为各种视觉艺术之媒体指日可待。
前景如何?手机的发展有多种可能。其一,普及3G乃当务之急。3G手机之功能及信息传输率远远超过现有手机。可为用户带来更多便捷。其二,手机与计算机将会合二为一,计算机的心脏是中央处理器,其体积已缩小到能置入手机,困难在于其耗电量和散热量过大。这一困难如能克服,具有计算机功能的手机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掌中瑰宝。
手机文化将如何发展?目前尚言之过早。但看来,个性化是一个可能的趋势。
——选自2005年10月15日《解放日报》,有删节
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手机的?请简要概括出来。
文章第五自然段提到摩托罗拉公司,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有人说本文的体裁是传记,也有人认为是科普文。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