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传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①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选自《宋史·苏轼传》)
①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便:造福,使……获利。 |
B.未几,朝廷知法害民未几:不久。 |
C.庶有补于国庶:或许。 |
D.何正臣摭其表语摭:挑出 |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
B.①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②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
C.①以诗托讽②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 |
D.①以虞水之再至/②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1)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2)轼庐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苏轼“关爱百姓”的表现有哪些?请举出事例。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戴盈之①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戴盈之,即戴不胜,字盈之,宋国大夫。
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以上两个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①“五十步笑百步”所包含的道理:
②“月攘一鸡”所包含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
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出“明君”治理国家的措施。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孔子有关“为人处世”的原则。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孔子有关“处理政事”方面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复 奏 请 采 录 《永乐大典》 逸 书 上 览 奏 异 之,全都表现朱筠文名显赫的一组是()
①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②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
③俱慕从先生游④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
⑤俗流不敢至其门⑥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
A.①②⑤ | B.①③⑤ | C.②③④ | D.②④⑥ |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筠年少时才智超群,文名显赫,深受赏识。但他却淡泊名利,他父亲离世,服丧完毕,不愿出去做官。 |
B.朱筠以文字训诂为经学之根本,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全安徽、福建的读书人,都仰慕先生,跟从他游学各地。 |
C.朱筠性格刚直,奖掖后进。他大力倡导文人学士把读书和培养品性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
D.朱筠兴趣广泛,他爱好金石文字,通晓书法,藏书万卷。家中常常客朋满座,谈辨倾倒一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