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对我国发动了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绝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1)请举出一列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对我国人民犯下的法西斯暴行。(1分)
材料二:在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一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力遏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
(2)请说出1938年在正面战场,1940年在敌后战场各发生的一次著名战役的名称。从材料二中,你能总结出保证抗日胜利的哪一重要因素?
材料三:2007年3月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专访日本。回国后在央视《东方时空》谈访日感受时说,在日本参观靖国神社的人每年大约有500万人次,而且大部分是青年人,而日本和平展馆每年却只有50万左右的人次参观。
(3)日本的一部分青年人热衷参观靖国神社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四:2008年10月25日《新闻联播》报道,麻生太郎于23日至25日来华参加了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与他进行了会谈。麻生太郎多次提到“共同利益”这个词,他表示,中日两国开展互利双赢合作是时代的要求,在当前世界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的情况下,中日两国尤其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
(4)材料四反映了当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流是什么?假如你是中国或日本领导人,请你为保持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提出几点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马士则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写道:“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20年,并且要决定西方和东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斗争的开端。”
(1)依据材料一指出,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看法是否揭示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为什么?
材料二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坚无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孙翠萍《西柏坡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联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的红军长征精神,并试各举一例史实说明?
材料三和平、民主,成为战后中国的关键词,蒋介石正是接过这些口号,作为邀请毛泽东来渝的重要理由,他在给毛泽东的电文中就有:“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
(3)根据材料三,分析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面对蒋介石的邀请毛泽东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有何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中国国务院授权,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28日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材料一中贯穿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开通与哪个历史事件有关?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历史作用?
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2)根据材料二图中信息举出唐朝与A、B两地交往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
材料三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后又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关闭其它港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初期在对外关系上实行了什么政策?综合上述材料说出我国古代从汉、唐、宋到清在对外交往上的特点?
(9分)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历史现象,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但随着南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最终稳居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主要是三个时期。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请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三:据联合国《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1980年全球已有15000家跨国公司,35000家分支机构;2000年全球已有63000家跨国公司,分支机构达70万家。跨国公司的生产总值已超过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约占全球直接投资的90%,跨国公司的贸易量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0%。
请回答:
(1) 以上材料说明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2) 中国为积极适应这种经济发展趋势作出了哪些努力?(
(3) 有人认为这种趋势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也有人认为这种趋势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利,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改革和恰当的政策凋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此,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日本曾有相同的经历和命运:封建专制统治,面临外敌入侵,民族 危机严重。为此,清政府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却以失败而告终。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很快崛起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材料三(苏联)五年计划(1928年一1932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 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我们就是根据这 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
——邓小平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两条措施?在实施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逐渐增强,先后灭 掉六国,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请写出秦朝为抵御匈奴和促进中原与岭南地区经济交流修建的两大工程。
(2)据材料二,写出中国“师夷长技”的自救运动名称。列举在这次自救运动中创办的两个近代军事工业。
(3)材料二中提到的日本明治政府实行的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是什么?
(4)为应对材料中提到的“西方经济的崩溃”,美国采取的哪一政策成为资本丰义国家对苏联五年计划模仿的成功范例?该政策和苏联五年计划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5)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到的改革首先在哪里进行,其“改革的方针政策”指什么?这一时期在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