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焚驴志
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①。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②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之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篓,亦惟人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③,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④,师兴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乞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⑤,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①无主赖:无所依恃。 ②厌禳:祈祷免除灾祸的巫术。③桑林之祷:商汤在桑林以身祈雨。④伐邢之役:邢国无道,卫国出兵攻邢以祈雨。 ⑤魃(bá):传说中引起旱灾的鬼怪。对下列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禳小数靡不为之数:法术 |
B.民自罹之,吾何预焉预:参与 |
C.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愆:过错 |
D.吾何爱一死爱:喜爱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驴的不满情绪的一组是
①怪诬之说兴。 ②云方兴,驴辄仰号之。 ③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 ④孰诬吾者,而帅从之! ⑤暴巫投魃,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 ⑥潦溢伤禾,岁卒以空。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假托一个焚驴求雨、白驴诉冤的故事,讥讽迷信愚妄、不仁不智的做法。 |
B.驴劳辱终生,但非任人宰割之辈,驴的形象里包含着作者为受欺者鸣不平的情怀。 |
C.镇阳帅自言忧民,是急民所急的官吏,准备杀掉白驴祈禳,是为救民于灾难之中。 |
D.结尾含深意:大雨成灾,水涝伤害了庄稼,证明旱涝与白驴无关;进一步暗指真正的祸源。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
(2)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
朱公①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欲自杀。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庄生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后复归,勿动。”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于楚”。楚王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②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有删改。)
【注释】①朱公:陶朱公,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②三钱:这里指钱库。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公长男固请欲行固:坚决地 |
B.庄生家负郭负:背靠着 |
C.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论:定罪、判罪 |
D.寡人虽不德耳德:道德 |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B.然以廉直闻于国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
C.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D.若自入室取金若知我不降明 |
下列句子全都能直接表现陶朱公长子“奋其私智”而最终导致事败的一项是
①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欲自杀。
②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③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④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⑤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
⑥吾固知必杀其弟也。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③④⑥ | D.④⑤⑥ |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公嘱咐长子送千金任凭庄生处置,千万不要与庄生发生争执,是因为他知道庄生心胸狭隘,睚眦必报。 |
B.庄生虽然家贫,却廉洁正直,他收下朱公长子送的黄金,并非贪财,只是想表示自己的诚信,等事成之后再还给朱公。 |
C.朱公长子认为楚王行大赦,弟弟本来就可免罪释放,与庄生没什么关系,不必白白浪费千金之资。 |
D.朱公当初之所以要派小儿子而不是大儿子前往营救二儿子,是因为他对两个儿子非常了解,正所谓“知子莫若父”。 |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你是否赞成本段文字中孔子的观点?请联系实际作简要论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答秦太虚书苏轼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
轼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吾侪渐袞,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窺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太虚未免求祿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賊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有刪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喻:开导 |
B.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度:估量 |
C.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朔:农历每月初一 |
D.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惟:希望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B.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吾尝终日而思矣 |
C.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谪居黄州后写给秦太虚的一封回信,信中真切记述了自己这段时期内的生活情形与精神状态,给人以亲切之感。 |
B.苏轼向道观借了三间房,准备到那里闭门静修四十九天,用道书方士所说的方法静心养生,并让秦太虚也注意修炼身性,关心备至。 |
C.苏拭十分赏识秦太虚的才华,劝导他努力去写见识高超、有实用价值的文章,不必舍本逐末追求仕途的发展,感情极为深厚。 |
D.在黄州时,苏轼虽然经济拮据,生活俭朴,但他并不显得消沉,而是随遇而安,他时常寄情山水,交友游乐,充满生活情趣。 |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
②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偻,隆然伏行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 |
B.旦硕茂,早实以蕃实: 果实 |
C.根拳而土易易:更换 |
D.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离: 背离,远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不如因而厚遇之 |
B.爪其肤以验其生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C.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
D.他植者则不然则请立太子为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看似漫不经意写起,如同闲笔,其实生动传神,郭橐驼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
B.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主要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
C.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者构成对比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
D.本文属于人物传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正史写法相同,都是借普通人物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事理加以托讽,全文重在议论说教。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8处)
鲁 桓 忘 其 忧 而 祸 逮 其 身 齐 桓 忧 其 忧 而 立 功 名 推 而 散 之 凡 人 有 忧 而 不知 忧 者 凶 有 忧 而 深 忧 之 者 吉(选自《春秋繁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