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侏儒眼镜猴》一文,完成小题。
侏儒眼镜猴
毕役
①1921年,当最后一只侏儒眼镜猴被制成标本收藏在博物馆,人们就再也没有看到过这种动物。因此,科学家认为侏儒眼镜猴可能已经灭绝了。2008年,这种像老鼠一样大小的灵长类动物被科学家意外地发现,原来它们一直隐藏在印度尼西亚茂密山林中。
②此前,两位印尼科学家于2000年在瑞林都国家公园意外地发现一只侏儒眼镜猴,可惜它误中陷阱,重伤丧命,但至少证明侏儒眼镜猴这一物种尚未灭绝。于是,美国研究人员随同一支印尼当地的科研小组前往该处海拔2100多米的山顶上探察。终于发现了4只侏儒眼镜猴,并且成功捕获了2只雄性和1只雌性个体。他们将无线电项圈套在这些侏儒眼镜猴的身上再将它们放生,这样就可以随时掌握它们的行踪了。
③眼镜猴体形很小,体长一般在9~18厘米之间;体重很轻,50~150克之间,像小老鼠一样,甚至可让它在钢笔上爬来爬去。它有一对异于平常、大得出奇、直视前方的大眼睛,直径都在1厘米以上。眼镜猴不仅以眼睛大而出名,它们的两只膜状的耳朵非常灵敏,只要周围稍稍有一点动静,就能够觉察出来。
④侏儒眼镜猴是眼镜猴中的一种。侏儒眼镜猴也叫小眼镜猴,是世界上最小也是最稀有的灵长类动物。它的体长约为11厘米,体重50克左右,体型只有菲律宾眼镜猴的一半大。除了微小的体型外,它那直径达1.6厘米的大眼睛和浓密的皮毛也特别引人注目,这种皮毛可以让它们在潮湿阴冷的密林中保持正常的体温。
⑤利用无线电项圈,研究人员了解了侏儒眼镜猴的一些习性。例如,虽然侏儒眼镜猴的体型比其他眼镜猴更小,但它们的腿却都几乎一样长。因此,侏儒眼镜猴更善于利用其超长的腿在森林里上下跳跃。从一个树梢跳到另一个树梢。在睡眠方面,这种夜行动物喜欢藏在掏空的树干里休息,比其他眼镜猴更为安静。
⑥侏儒眼镜猴的发现是个令人鼓舞的喜讯,但也有一些环保人士为此担忧,他们担心盗猎者按照新闻线索去捕捉本来就罕见的侏儒眼镜猴。类似的盗猎案件在世界各地都曾有所发生。印尼的研究人员则认为,通过科学研究获得这个物种的更多信息,印尼政府会更好地对它们采取保护措施。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第①自然段中的下面句子体现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请简要分析。
1921年,当最后一只侏儒眼镜猴被制成标本收藏在博物馆,人们就再也没有看到过这种动物。因此,科学家认为侏儒眼镜猴可能已经灭绝了。第③段介绍了眼镜猴的哪些特点?
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第⑤段介绍了侏儒眼镜猴的哪些生活习性?
应该如何保护侏儒眼镜猴呢?请提一条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民间哲学家
有天下班,风雨大作,伞被刮得翻过来,裙摆淋得往下滴水。好容易挤上公交车,肩挎着小包,手提着雨伞,一只脚落地,一只脚悬空,听到包里手机一遍遍地唱着“祝你平安”,却没办法接。
在我对面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也是刚上的车。他一只手抓着吊环,身体随着车厢晃动。估计是搞装修的,身上散发着木屑和油漆的气味。他是和他的朋友一块上来的,身上都已透湿。“大姐大姐,你手机响了。”他看着我说。“大姐大姐,我有这么老吗?”我心里说,并不去接。虽然悬着的脚终于落了地,但心里依然悬着许多事。父亲生病住院,孩子面临高考,考试不知能否通过,整天忙得像陀螺!
到下客站,下去两个人,车厢里稍微宽松点。他晃晃肩膀,笑着自言自语:“这下地方大多了,可以打拳,跳舞都行!”
我心里好笑:“倒是蛮乐观的!”腾出手来,掏出手机,是个不熟悉的号码,也不愿回。忙了一天,事情够多了,少一件是一件。
他换一只手抓吊环,还是那么随着车子摇晃着。这时他的手机响了,他站稳来接,响如雷鸣,一车人都能听见:“孩子生了?好,好!男孩还是女孩?女孩?好,好!我们一会就到医院了。”接完电话,他对我说,“是我闺女生了,试管婴儿,不容易啊!”“那要祝贺你做外公了!”我随口说道。
他笑着说,“闺女结婚好几年了,一直没有孩子。”“看你不像会烦心的人哪!”我见他总是笑着,憨憨的。“我以前遇到事情也经常发火。”他指着他的朋友对我说,“得亏老张的开导。我们在一起搞装潢,我是木匠,他是漆匠。”那时老张正透过玻璃窗,微笑地看着窗外的雨景呢。“呵呵,老张怎么开导你的?”可能是受到他快乐的情绪的感染,我的话也多起来。“老张告诉我,一生中只要去过三个地方,就再也没有烦恼了。”
我追问他:“哪三个地方?”
他说:“我们在医院做活的时候,看到那些病人放疗化疗,头发落得光光的,老张告诉我:我们是健康的!我们在监狱做活的时候,看到犯人们呆在牢房里,最多只能在院子里放放风,老张告诉我:我们是自由的!我们在殡仪馆做活的时候,看到那些即将火化的尸体,老张告诉我:我们活着!”
我承认他说得有道理,人生不可能事事顺心,凡事需要学会退一步想;然而健康、自由、活着之外,是不是还应该有些追求?“具备这三条之后,人才可能追求更多的东西,比如知识、文化、娱乐。”他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这样解释说。正巧有乘客下车,空个位子出来。他谦让一回,坐下来,晃晃肩膀摇摇头,很快乐的样子。
我于是笑着发问:“这都是老张告诉你的?”那时老张也已坐下,乐呵呵地看着我们说话。“你怎么知道的?”他快乐地笑着,向老张挤挤眼。
我对老张说:“你真是一个哲学家!”
老张并不说话,而且竖起一个大拇指,给我一个微笑。天已放晴,他的脸上有片阳光。“老张是个聋哑人。”他说,“老张原来好好的,小学时生了一场病,治疗不对路就哑了。不过老张聪明,什么活一看就会,什么道理都懂。”
听了他的话,我觉得很诧异;再看看老张,却是很自足的样子。是啊,连他们都懂的道理,为什么我悟不出来呢。人生每个阶段都可能遇到不遂人愿的情况,我们应该调整心态,积极应对,最终一切问题都会解决的。
这时手机又响了,还是“祝你平安”,我赶紧按下接听键……
(文/牛虹,选自《新安晚报》2013年10月15日)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事重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析下面的句子,说说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他站稳来接,响如雷鸣,一车人都能听见:“孩子生了?好,好!男孩还是女孩?女孩?好,好!我们一会就到医院了。”“我”认为老张“真是一个哲学家”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通读全文,说说最后“我”为什么“赶紧按下接听键”。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减肥奇招
时下,许多人热衷于减肥。殊不知减肥也要讲究“劳逸结合”,松弛有度,偶尔使用一下奇葩的减肥招数,不仅能让紧绷的减肥神经放松一下,说不定减肥效果会更持久呢。
______________
玩俄罗斯方块不仅是一项不错的消遣活动,而且还具有减肥的功效呢。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杰吉•安德拉德做了一项实验,他告诉志愿者们玩三分钟的俄罗斯方块。但其实只有一半人真正开始玩游戏,另一半人则一直在等待游戏开始。研究结果发现,玩俄罗斯方块的志愿者比一直在等待游戏开始的志愿者的食欲减少了24%。
原来,人们吃零食的渴望一般只能持续几分钟。在这几分钟里,大脑会将食物可视化,不由自主地想象出享用美食的场景和由此带来的快感。大多数人在这样的诱惑下就会缴械投降,最终臣服在食物的诱惑下。而玩俄罗斯方块可以有效降低对富含脂肪的食物和零食的心理需求,阻止大脑将食物形象化。玩三分钟游戏,对食物的渴望就会消失殆尽,你不妨一试吧。
________________
这是日本人首创的一种减肥招数,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只要将大姆指放在耳垂后面,食指放入耳朵里面,来回转动20次就可以或者用棉花球轻轻挤压耳朵穴道:“胃点”在中间位置,“饥点”在前方位置。按照中国传统的医学理论,人的耳朵就是一个倒置的人体,耳垂是头,凹陷处是腹部,后面是躯背。当你按摩耳槽的时候,就能改变内分泌,改掉暴饮暴食的不良喜好。
原来,胖人脑部的摄食中枢通常对“吃饱了”这个讯息不敏感,以至于他们常在不知不觉中吃进太多的食物。而多刺激耳朵穴道,可以改善摄食中枢的敏感性,帮助你抵抗食物的诱惑。
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减肥界的一大奇葩招数。众所周知,可乐里含有大量的糖分,用它来减肥好像不是什么明智之举。但是,有人研究发现,可乐中的碳酸气体具有饱腹的作用,而且它本身的卡路里并不高。晚上不吃饭,来一听可乐,也可以抵抗一阵子肥肉的侵袭。
这一说法貌似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晚饭时,你既喝了可乐,又吃了大量的晚餐,这一方式就成了掩耳盗铃之举。如果你有足够的定力,可以不吃晚饭,那也就不需要用可乐来做幌子了。
_________________
这是澳大利亚一家俱乐部发明的一种新式瘦身法,他们认为束发可以刺激头皮的神经反射点,而这些反射点关联着身体的各个部位,由此可以加速血液流动,增加肌肉活动量,并促进脂肪燃烧。比如,从耳朵最高处至手指宽的地方对应的是痩双臂的区域,以此为中心将约1分钱硬币粗细的头发用橡皮绳绑起来,左右对称各绑一个,维持15分钟,这样就可以起到让双臂纤细的效果。不过,束发有疼痛,怕疼者慎选。
除了上面列举的几种,减肥的奇葩招数还有很多。目前,颇具争议的辟谷减肥法,能督促减肥者和自己的胃进行对话,告诉它自己是在为它减轻负担。
减肥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但这条路上也不乏绮丽的风景。以一种愉快的心情面对这些问题,说不定能迎来柳暗花明。(文/赵建伟,选自《知识窗》2014年8期。)下列是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小标题,其中不准确的—项是
A.玩俄罗斯方块减肥法 | B.摸耳朵减肥法 | C.喝可乐减肥法 | D.束头发减肥法 |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玩俄罗斯方块的志愿者比一直在等待游戏开始的志愿者的食欲减少了24%。 |
B.中国传统的医学理论认为,耳朵的各个穴位对应人体的各个部位。 |
C.可乐里含有的糖分具有饱腹的作用,而且它本身的卡路里并不髙。 |
D.束发可以刺激头皮的神经反射点,而这些反射点关联着身体的名部位。 |
根据文意,下面人物的做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为了让自己的体重迅速下降,山山总是长时间地玩游戏。 |
B.听了医生的建德,小胖总是在进餐前轻按耳朵上的几个点可以降低食欲。 |
C.唐叔叔习惯在吃晚饭前喝一大杯可乐,为的是让自己少吃一点。 |
D.美容师告诉妈妈,轻轻拉扯发根可以帮助按摩头皮,达到帮助减肥的目的。 |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肖复兴)
那天下午两点多,我和妻子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忽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朝鲜小饭馆,便去了那家小饭馆。
因为不是吃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喝,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便对妻子嘀咕:“你还记得吗?”妻子也忘记了。
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 “上次你们是不是和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
我和妻子都惊住了,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
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去美国读书,临走前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我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真我百思不解。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子就坐在面前。
那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
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她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渐渐变黄了,天也渐渐地冷了。一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离这不远,干吗不去那里再喝一次鸡块炖土豆汤?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净,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背对面坐着的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
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我笑了,她也笑了。
我问:“这位是你父亲?”
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刚从老家来,我和爸爸都好几年没有见了。”
“想你爸爸了?”她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
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了北京打工好几年了,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鸡块炖土豆汤……
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请依据给出的示例,梳理文章的情节。
(1)两个月前儿子要回美国读书,我们在朝鲜饭馆喝土豆汤。
(2)两个月后, 。
(3)几个月后的一个下午, 。作者写到“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根据上下文,请你具体说出其中有哪些味道。
文中多处出现土豆汤“喝得很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的土豆汤?请简要说明。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句“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中画线句子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
对第6段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了母亲的病很危险 | B.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 |
C.侧面表现了崇高的母爱 | D.揭示了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
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他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的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句中前后两个“秘密”分别是12类词中的词和词。(2分)
根据上下文选词: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
(a.严谨 b.严峻 c.严密 d.严厉)的搜查。第5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点的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指:
“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联系上下文可看出,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的态度。
答: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3分)
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伯诺德夫人
小女儿杰奎琳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怎样的优秀品质?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