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但将PI注射到活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利用PI鉴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 )
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 |
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
C.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
D.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的进入 |
如图是甲、乙、丙、丁四个生物个体的某个细胞的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都属于动物细胞分裂图像,甲、乙可能为同种生物 |
B.图示的四个细胞都能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
C.丙、丁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没有纺锤丝的形成,都属于无丝分裂 |
D.图示的四个细胞都已经完成了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
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形态相同的个体群集能降低被捕食的风险”。为探究此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本实验中项圈相当于该草原上的雌鹿 |
B.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雌鹿和雄鹿 |
C.若丙组平均时间大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 |
D.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均相同 |
科学方法是生命科学学习与研究的精髓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
B.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生命科学定量实验研究,如果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可以很容易测出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实验植物光合作用) |
C.摩尔根及其同事运用假说演绎法,合理地解释了果蝇红眼与白眼性状的遗传现象,并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
D.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
下图是某个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带有的基因)。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该动物的性别是雄性的 |
B.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
C.1与2或1与4的片段交换,前者属基因重组,后者属染色体结构变异 |
D.丙细胞不能进行基因重组 |
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基因可自发突变为a1或a2基因,但a1基因不可回复突变为A基因 |
B.杀虫剂作为化学因素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 |
C.有性生殖的生物,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
D.Ti质粒的T-DNA片段整合到土壤农杆菌的DNA上,属于染色体变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