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欧洲的兴衰”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也参加进来吧。
【崛起篇】 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三大革命互相依赖,相互之间不断起作用。……到19世纪末,形势发生了变化,科学不再处于附属的地位:它已开始改造旧工业,甚至创造全新的工业。
(1)英国科学家牛顿为“科学革命”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他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法国大革命在“政治革命”中地位突出,哪一事件揭开了它的序幕?
(2)材料中的“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哪个国家,其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到19世纪末,欧洲哪个国家在利用科学  “改造”和“创造”工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衰落篇】长达6年的战争苦难已使欧洲筋疫力尽,经济上衰弱的生存能力已使欧洲无法决定自己的未来。……完全失去了以往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和威望。
(3)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使欧洲“完全失去了以往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和威望”的会议是什么?
【复兴篇】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为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了经济上的联合……在以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成员国之间频繁协调,逐步取消关税,对有困难的成员国提供援助,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4)根据材料,90年代欧洲联合的表现是什么? 这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从欧洲的兴衰沉浮中,你得到怎样的认识?(1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琅城起义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示例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6年
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我国有了用于实战的导弹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核力量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我国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73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惠及世界
1985年
向预定海域发射远程火箭成功
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新的水平
2003年
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迈出太空探索重要一步


材料二:

(1)请写出两名为材料一所述科技成就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2)材料二中“两弹一星”所指内容是什么?
(3)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哪些重要作用?

近代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努力。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从下列选项中为图②和图③人物选配上合适的称谓。

A.中国铁路之父 B.中国制碱工业之父
C.两弹元勋 D.最可爱的人

(2)图①人物领导的革命使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革命的名称和指导思想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次革命是一次“历史性巨变”?
(3)图②人物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图③人物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图④人物在外交领域的卓越成就有哪些?(任举两例,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与会代表广泛赞同,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会议宣言提出了尊重基本人权、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等指导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宣言指出:“亚非会议宣布它确信按照这些原则的友好合作对于维持和促进国际和平和安全将会作出有效的贡献,而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合作将有助于促进大家的共同繁荣和福利。这就是“万隆精神”。
材料二 2013年9月、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倡议。“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符号,开展区域经济大合作,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繁荣。中国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得到亚非国家广泛支持,已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和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对新中国外交产生了哪些推动作用?(4分。回答2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带一路”的构想与“万隆精神”具有什么一致性?(2分)

我国古代改革家商鞅提出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理念,在近代以来中外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中后期,俄国和日本都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请写出这两次改革的名称;并归纳两次改革的相同历史意义。
(2)对20世纪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邓小平改革开放,有人评价说“罗斯福挽救了资本主义,邓小平挽救了社会主义”,这种说法对不对?请结合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加以说明。
(3)从上述改革中,你得到什么重要启示?

(贵州黔南州卷)(共10 分)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听取农业专家、农业主管部门、基层干部意见。他表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1)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请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十年经济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的政策分别是什么?
(2)他目睹过天灾人祸的大饥荒,开始了对水稻高产育种的研究,他被授予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奖。他是谁?他对中国农业有何贡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