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②,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③处。
注释: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②蛾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③阑珊:黯淡、零落。
《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是指阴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从唐代起,在元宵夜就有_________的风俗,也称_________节。
清代作家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里的元宵节,比春节更隆重,小到英莲走失,大到元春省亲,平民灶火也好,贵族家庆也罢,让我们品出了这个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的文化内涵。
元宵节是正月里一个重要节日,当天往往举行闹花灯、猜灯谜活动,猜中灯谜,既彰显了自己的智慧,又平添了节日的快乐。请你猜猜以下灯谜,把答案写在横线上。
谜题:赤兔马,走千里。(打一元代剧作家)   谜底:______________
谜题: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词语)   谜底:______________
谜题:十五的月亮悬庭前。(打一北京历史文化遗迹)   谜底:______________
下列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中,描写元宵节的一项是

A.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C.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D.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青玉案·元夕》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达到第三境界。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一词多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①【注释】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首联中的“急”字因“引人遐思、情意深切”历来被人赞赏,请简要分析。
答:
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
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情感内涵。
答:

送魏二(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
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5)

游月陂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归朝欢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归去采,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只轮:代指车。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这首诗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意简要分析。
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分别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