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生命线,关乎国家的兴衰。
材料一: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两条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后来……,瓷器出口渐成为主要货物,……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鼎盛,法国人谢和耐曾说:“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足以自豪认为世界上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材料二:明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沿海数千里同时告警。……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
——北师大版七年级教科书
材料三: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将其作为抗清的基地)
——北师大版七年级教科书
(1)为材料一中“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是谁?“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影响?
(2)依据材料一,瓷器渐成出口的主要货物,成为畅销世界的产品,使中国被冠以“瓷之国”美誉始于何时?
(3)根据材料二,明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4)为了解决材料三反映的问题,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该政策对中国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针对海洋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材料三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其首领称什么?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合称“五胡”,其中像中原汉族一样建立政权的是?
(3)依据材料三指出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主要源于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由史及今,今天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民族意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请回答:
(1)2014年2月23日,中新社主办的“新世纪丝绸之路经济论坛”暨“新丝绸之路华媒万里行”在福建泉州开幕。依据所学历史知识和所给出的提示,完成这条丝绸之路的路线简图。
(答案写在方框内)
(2)为打通历史上最长的东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做出重要贡献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请各举两例说明,“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第一人。”这里“他”的封地大约在图中的哪一处( )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农业生产不断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1)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发展史上出现的一次革命指什么?商鞅变法中实行的哪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适应生产的发展,东汉时期出现了关于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计算的书籍,它是()
A.《春秋》 | B.《水经注》 | C.《九章算术》 | D.《齐民要术》 |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而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你认为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以上问题的探究,请你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一点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材料二:皇帝说:“……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中“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皇帝”指谁?体现了哪一项改革措施?此次改革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各2分)
(3)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你认为古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