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使用的凸透镜焦距是15cm.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 .
(2)如图所示,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光屏应在 (选填“Ⅰ”、“Ⅱ”或“Ⅲ”)区域内左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 (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实像,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3)如果保持光屏的位置不变,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时,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一个焦距适当的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才能实现.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用酒精灯对盖有纸板(带有小孔)的烧杯加热,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进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本实验装置的安装过程中,调整放置石棉网的铁圈位置和调整悬挂温度计的铁杆位置都很重要,在组装该实验装置时,应先调整固定 (选填“铁圈”或“铁杆” 的位置;
(2)为了顺利完成实验,除图中所示的器材之外,还需要补充的测量工具是 ;
(3)实验时,老师要求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的好处是 ;
(4)水沸腾时,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到水面破裂,其中气泡中的“气”指的是 (选填“水蒸气”或“空气” ,气泡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气泡中的气体压强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小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 和 ,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 ,然后在玻璃板后放置未点燃的蜡烛 ,并移动蜡烛 直到和蜡烛 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在移动蜡烛 时,眼睛应在玻璃板放有蜡烛 的一侧,观察到蜡烛 与蜡烛 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 ;
(2)在实验的过程中,小华仔细观察,发现蜡烛 的像有重影,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若蜡烛 远离玻璃板,则它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实验中当蜡烛 和蜡烛 的像完全重合后,移去蜡烛 ,取一个光屏放在蜡烛 所在的位置,发现光屏上没有蜡烛 的像,这说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 像。此时,小华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置一个焦距为 的凸透镜,发现光屏上恰好呈现清晰的倒立、等大的蜡烛像,则蜡烛 到凸透镜位置的距离是 。
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1)闭合开关,发现 亮,而 不亮。小易认为 不亮的原因是 短路,你认为他的判断是 (填“正确”或“错误” 的。
(2)小易将电路中右侧的导线与电流表“0.6”接线柱相连的那一端改接到“ ”接线柱上。其它都不动。这样连接的目的是测 的电流(填“干路”或“ ” ,请评价其可行性并说明理由: ;
(3)小易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电流表的测量对象 |
电流表的示数 |
所在的支路 |
0.30 |
所在的支路 |
0.20 |
干路 |
0.50 |
(4)根据上表信息,若灯泡 的电阻大小为 ,则电路的总电阻为
用如图1的实验装置,让静止的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观察并记录小车在三种不同木板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图2是对在水平面上运动小车进行的受力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2)小易按照“毛巾一棉布一木板”的顺序进行实验,实验记录如下表。
分析比较表中内容,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运动距离 ;
深入分析发现,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由此进一步推理得出的结论是: ;
接触面 |
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 |
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 |
毛巾 |
大 |
23.1 |
棉布 |
较大 |
37.5 |
木板 |
小 |
85.6 |
(3)早在17世纪初期,意大利物理学家 (填写科学家名字)就通过实验和科学推理的方法研究过力和运动的关系。
结合图中的实验情景,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对图①中的两支蜡烛的要求是 ;
(2)图②中, 的机械效率高;
(3)图③研究的是电流产生的热量跟 的关系;
(4)图④中的 (填“铁屑”或“小磁针” 能更好的显示磁场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