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鸦片战争相比,甲午战争发生时,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列强侵华的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战后所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中,能够突出反映这一新变化的是
A.割让辽东、台湾给日本 | B.赔偿日军费2亿两白银 |
C.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 D.增开四个对外通商口岸 |
《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 ( )。
A.鸦片战争之后 | B.洋务运动之后 |
C.戊戌变法之后 | D.辛亥革命之后 |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导服饰改革,但洋装并没有取代传统的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
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 |
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花八门( )。
A.明朝 | B.清朝 | C.民国 | D.新中国 |
曾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比喻是( )。
A.深圳 | B.珠海 | C.海南 | D.浦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