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为此,拥有悠久文化和秀美风光的浙江通过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诠释了“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共同价值追求,并结合公民道德养成计划的实施,使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出现了感动全国的“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姑娘”、“最美警察”……美丽,在浙江绽放。
(1)运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中国精神绽放浙江大地的?
材料二:最近,某网站曾就“老人跌倒在地,扶还是不扶”发起过投票,在参与的近13万名网友中,62.54%的人选择了“绝对不会,怕惹麻烦”,33.45%的人认为“应先理性判断,再做决定”,仅有4.01%的人觉得应该扶老人,认为“这是起码的公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梳理” 道德与法的关系是全社会的共识。财富是浮云,道德永存,并非人人认同。当前,食品安全、暴力犯罪、人情冷漠等诸多问题,甚至一个跌到老人扶不扶的难题,常常触碰民众敏感的神经。国家必须加强文化建设。以优秀文化构建民众共有的和个人的心灵家园,我们的民族就能永远充满希望。
(2)运用《文化生活》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就如何构建好民众的心灵家园提出合理建议。
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较快,中外文化合作方兴未艾,一些文化企业在海外落户。短短七八年间,100多个国家共开设了300多个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伦敦中国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感知中国”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影响。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下列两个观点。
观点一 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文化产品“走出去”,而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走出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要提升文化自信,强化文化主体性建设,提升媒体融合力度,加强传播机制和手段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观点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和名片,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宣部秘书长官景辉说。他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一是重视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二是重视出口平台和对外营销渠道的建设;三是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
(1)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2)结合材料,请你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出自己的建议。
有人认为,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全球化下看中国精神,实质上就是如何看待全球化浪潮不断冲击的本土文化,或者是民族文化的机遇和发展问题。
针对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冲击,请你为如何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提几点建议?
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强调,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1)我国为什么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结合材料,说明应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2012年7月10日,新华网载文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美这两个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在某种程度上既是竞争对手,又是战略伙伴,而教育交流与合作作为中美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已朝着多层次、多形式、双向互动发展,协助学子办理入读、处理入读期间任何问题的官方或民间机构随之诞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中国为什么要加强与美国在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