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和小华做“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长度关系”的实验,他们准备在如图所示电路的A、B两点间接入待研究的电阻丝,电源电压恒定,忽略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影响:
(1)实验中他们将通过观察 来比较灯丝电阻的大小。
(2)正确选择电阻丝后,他们将所选择的电阻丝分别接入A、B两点间。闭合开关,实验中两次电流表的指针均有偏转,但第二次的示数小于第一次的示数,说明第二次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电阻 (选填“大”或“小”),同时小华发现第二次实验中灯泡不亮,你认为的原因是 。
(3)以上判断电阻大小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经常用到,以下描述中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
A.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类似的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B.根据物质在常态下的形状和体积是否固定,可以将物质分为三态
C.通过观察鼓面上跳动的纸屑,可以知道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应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4)科学研究表明:在导体的材料、截面积和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关系。你认为他们用上述的方案能否得到这个结论?请用欧姆定律加以解释。
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在“探究实心圆柱体对地面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甲、乙、丙三位同学都认为此压强跟圆柱体的密度ρ、高度h、圆柱体底面积S是有关的,但有怎样的关系看法不同,于是,三位同学各自从实验室里挑选了由不同材料密度的合金制成、高度和横截面积都不同、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圆柱体做实验,并测出实心圆柱体对水平地面压强p的大小,表中为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实验数据记录.
| 同学 |
合金圆柱体密度ρ(×103千克/米3) |
实验序号 |
高度h |
(米) |
圆柱体底面积S |
(×10﹣4米2) |
实心圆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 |
(帕) |
| 甲 |
2 |
1 |
0.05 |
5 |
980 |
|||
| 2 |
0.1 |
5 |
1960 |
|||||
| 3 |
0.2 |
5 |
3920 |
|||||
| 4 |
0.2 |
10 |
3920 |
|||||
| 乙 |
4 |
5 |
0.05 |
5 |
1960 |
|||
| 6 |
0.1 |
5 |
3920 |
|||||
| 7 |
0.2 |
5 |
7840 |
|||||
| 丙 |
6 |
8 |
0.05 |
5 |
2939 |
|||
| 9 |
0.1 |
5 |
5879 |
|||||
| 10 |
0.2 |
5 |
11759 |
①甲同学由实验序号3、4初步判断:实心圆柱体底面积与本实验研究结论的获得 (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各位同学分析了自己的实验数据和相关条件,其中乙同学由实验序号 初步得出:当圆柱体的材料密度相同时,实心圆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与高度成正比.
③三位同学互动交流,分析了实验序号1、5、8(或2、6、9或3、7、10)的数据,初步得出: .
④丙同学在交流中发现从自己的数据得不出②中乙同学所得出的结论,于是把表中“2939帕、5879帕、11759帕”分别修改成“2940帕、5880帕、11760帕”,甲同学说他不能这样做,理由是 .
⑤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甲、乙两位同学的数据,经运算归纳得出:实心圆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与 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小明同学想通过实验定量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之间的关系.他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通过测量物块受到的重力为 牛.则物块所受的浮力为 牛.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做完后,老师要求小明用不同的物块再做几次实验,目的是为了 .
图中的仪器是通过两玻璃管中液面的 的大小来反映出所测液体压强大小的.图(a)、(b)为“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的一个情景,此时探究的是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 的关系.若利用图(b)、(c)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则图中两容器内的水面 保持相平(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图(c)中橡皮膜置于液体中的深度与h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在“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中,测量形状不规则铜块质量的器材应选用图中的 [选填“(a)”或“(b)”].为完成该实验还必须要用的器材 、 和细线来测不规则铜块的体积.测定铜块密度的实验原理是 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