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峡 谷
阿 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③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小说中三处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任选两处作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淡 竹
苏沧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松树很满足,即使干瘪的果子永远得不到更饱满的收获。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据说气味能抵挡蛇对游人的侵袭。浮萍无根,却有心,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被践踏的草,总是第一时间奋力挺直腰杆,挂着最底层最灿烂的笑。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甚至动物。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狗奶妈的乳头。
甚至那口奇异的朱家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献媚,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生立命,才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真是空的吗?
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充盈。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选自2009年第12期《散文》)文中两次说到淡竹是“植物中的另类”,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竹子”在文中的意蕴?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世界135个国家和地区将举办各种天文活动,主题是“探索我们的宇宙”。而我国,将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
火星是与地球最为相似、且距离很近的行星。有科学家提出:火星是人类移民太空的未来家园。因此,近几十年来,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争先恐后地探索火星。2008年美国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凤凰”号,首次在火星极区着陆,寻找到一些水和生命存在的证据。2009年10月我国将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探索这颗神秘的“红色星球”。
“萤火一号”携带仪器对火星和“火卫1”拍照,寻找火星水源和生命迹象。
中俄联合火星探测项目副总设计师陈昌亚介绍说,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10月将搭乘俄罗斯运载火箭飞向火星。经过3.5亿公里的漫长飞行,预计在2010年8月抵达火星,并绕着火星探测。
“萤火一号”主要携带8件仪器,包括两台摄像机、两台磁强计、离子探测包以及光学成像仪等。“萤火一号”将对火星和“火卫1”拍照,努力在火星上寻找水源,甚至是生命的迹象。此外,还有三项科学任务:探测火星的空间环境,探测研究火星表面水的消失机制,揭示类地行星的空间环境演化特征。
火星每15至17年最接近地球,这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最佳时机。此次选择在2010年8月抵达火星,正是基于这个目的,届时火星距离地球5600万公里。
火星探测困难重重。近40年来,世界各国先后向火星发射了30多个探测器,2/3都以失败告终,因为火星上的一块石头或者一阵狂风,都有可能破坏掉原有的计划。
陈昌亚表示,“萤火一号”的寿命暂定1年。它将遇到的最大挑战是7个长达8.8小时的火星阴影,由于“萤火一号”从太阳接受能量,因此在火星阴影中卫星必须进入休眠状态,等待火星阴影结束后重新启动。届时舱外温度是-200℃以下,过低的温度可能将“萤火一号”“冻死”。美国“凤凰”号探测器就在火星的严冬中被“冻死”。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对“萤火一号”防冻进行技术攻关。
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的争论已经持续了许多年。科学家们预测,像地球一样,火星在诞生之初曾拥有大量水。从1996年起,美国开始实施“火星生命计划”,即每隔26个月发射1至2个不载人火星探测器,以便最终确定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2002年3月,美国“奥德赛”火星探测器传回的数据表明,首次发现火星上有大量结冰的水。
2011年,美国还将发射“火星科学试验室”火星车。这种新一代火星车约有一辆吉普车大小,可在60度的斜坡上正常行驶;将依靠核能来工作,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电力系统,取代目前火星车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板,这将大大增进行程和使用寿命,提高其开展实验活动的能力。新型火星车最引人注目的是用“空间起重机”登陆。“火星科学试验室”能对火星上的一些“死角”进行考察,进一步探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美国计划2014年之前带回第一批火星岩石和土壤标本,以确定火星上是否有生命。随着“取样返回”任务的完成,“火星生命计划”也会宣告结束。此后,美国将为载人火星探索做各种准备,以期实现载人登陆火星。下列对“萤火一号”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萤火一号”将对火星和“火卫1”拍照,努力在火星上寻找水源和生命的迹象。 |
B.“萤火一号”是将在2009年10月搭乘俄罗斯火箭起飞的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 |
C.揭示类地行星的空间环境演化特征是“萤火一号”将要完成的主要科学任务。 |
D.“萤火一号”携带有两台摄像机、两台磁强计、离子探测包以及其它多种仪器。 |
下列有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2008年,美国发射了火星探测器“凤凰号”,这个探测器首次在火星上寻找到一些水和生命存在的证据。 |
B.在火星阴影中“萤火一号”必须进入休眠状态,因为当舱外的温度为-200℃时,“萤火一号”会被“冻死”。 |
C.火星探测的一个难题,是火星的地表气候并不稳定,只要一块石头或者一阵狂风,就会破坏掉原有的计划。 |
D.1996年起,美国开始实施“火星生命计划”,发射不载人探测器,“取样返回”是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任务。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选择让“萤火一号”在2010年8月抵达火星,是因为火星离地球最近时是5600万公里,最远时为3.5亿公里。 |
B.虽然火星阴影是个很大的挑战,但“凤凰”号探测器如果没有在火星的严冬中被“冻死”,现在一定还在火星上工作。 |
C.美国将发射的“火星科学试验室”火星车,性能较优越。它对一些火星“死角”的考察,可能会让我们有新的发现。 |
D.火星因被发现有水与生命存在的证据,并与地球最为相似,距离也很近,将成为第一个人类移民太空的未来家园。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想起陶
宋长征
①想起陶,就想起了乡村,想起那些朴拙的面孔,温厚、柔软、粗糙,却有着细密的纹理,在心间轻轻流淌。
②陶是怎样走来的,或者,哪一个祖先为了给易逝的光阴,找到一个盛放的器皿;或者,为了把食物的温暖,及时送给在田埂上劳作的亲人。在远古的暮色下,苦思冥想,把脚边的泥土抟了又抟,然后狠狠地摔在地上——架炉,生火,祈祷火神,终于在一个烟青色的黄昏,含泪将陶捧出。
③陶,承载了多少岁月沧桑,见证过几许悲喜哀乐。在生命的版图上,你找不到一个没有陶的村庄。暗红,或深褐色的质地,一点也不精美,一点也不华丽,甚至看上去和一个庄稼人那般笨拙,却能安放下整个乡村。简单的乡村,质朴的炊烟,没有了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烟火日月?
④我是从陶里走来的。那陶片上简单的图案,一尾三文鱼或一株三叶草,曾经是我鲜活生动的祖先。陶从漫长的时光星河走来,温暖着简单的乡村,战火与硝烟,困苦与劫难。易碎,却依旧从容。少年时,常听得一声声锔锅补碗的吆喝声,踏着乡村的暮色而来,肯定是老锔匠背着一张弓弦走进村里。锔,补,分崩离析的岁月也一样可以缝补。你看他小心翼翼地带上花镜,把脚放平,把腿放稳,把破碎的陶的器皿夹在腿间,哧啦,哧啦,拉着古朴的琴声。以至于到了后来,当我一不小心打碎了家什,就会自告奋勇地站在母亲面前:拿来,我去补。在乡下,母亲是宽容的,就像对待她的庄稼,就像对待她亲手侍弄的那些活物。陶,你发现没有——圆圆的口儿,厚厚的底儿,中间一直圆圆鼓鼓。我想那是母亲才有的胸怀吧,把苦难和风雨咽在肚子里,把亲切与宽容慈祥地呈现,让每一个乡村的儿女都在土陶一样质朴的温暖里成长。
⑤金木水火土,陶是乡间的土著。
⑥在辉煌的宫殿里你看不见陶的影子,青铜的,镏金的,千年温玉的高贵与典雅在宫闱里穿梭。陶只属于民间,属于乡村,属于一个手捧陶罐匆匆赶往河边的女子,她脚步匆匆,是去浣洗衣衫,还是去盛一罐清粼粼的河水,然后洗涤那如黛的青丝。或者只是为了在河边看一看自己俏丽的容颜吧,怕明月送归的人发现些许的憔悴。女人的村庄,母亲的村庄,一生的辛劳怎么可以离开与陶相伴的光阴?
⑦陶的来路本就在乡间。河滩、沟渠,一抔远古的泥土,还残留着祖先的味道。手是生在乡间的手,也只有土生土长的手掌,才能把陶的岁月抟转得那样流畅。孤单、贫穷,或者太过简朴,都不说,把易散的光阴凝聚在一起,放进一座时间的熔炉,土就坚硬了,釉就润滑了,即使通体透着原始与单纯,也预示着将要包容下乡村的冷暖。我相信,每一个烧陶人都是虔诚的,只有把血液与灵魂在烈焰中烧灼,才能修得完整的身心,不贪图什么,只求平安、团圆和一些小小的幸福之果。
⑧装在陶里的日子也那样短暂,泥土经过了燃烧,土陶经过了日月的浸润,这乡下的日子还是一晃一天。日升了,月落了,村前小河里的水几涨几落,一个人的一生就躲进了陶里。被封存,被储藏,会不会也在某天,复而化为了泥土,再次融进一片乡土的灵魂。
⑨不是我又想起了陶,当陶突然于某夜走失,我看见眼中的落寞。陶走了,她的青春,被陶封存的青春会不会一样会消弭?或者,陶根本就不懂。从远古的岁月孤单上路,见惯了太多的风雨沧桑,世事轮转,等某天清晨被隆隆作响的机器从深埋着的地下挖掘出来,也可能只是些残片,然后在灼热的阳光下被人抚摸,审视——这时候,会不会有人想起陶?
(选自《散文》2010年第4期)这篇散文的题目叫“想起陶”,实际上“陶”是作者联想的生发点。作者由“陶”联想到哪些人?他们各有什么样的主要特点?
作者称“陶是乡间的土著”,阅读5至7段,指出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第一段作者说,想起陶,就有温厚细密的情感在“心间轻轻流淌”。通读全文,请从生活、生命、价值三个方面归纳陶带给作者的感悟。
下列对本篇散文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陶”在作者的眼中简单,质朴,有包容性;原始、易碎、历史久远。 |
B.本文以“陶”为线索,串联起乡村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联想到与“陶”有关的人和事,表达含蓄蕴藉,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深长。 |
C.第四自然段划线的句子,运用呼告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陶的肯定和赞美。 |
D.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呼唤的是一种简单而丰富的生活方式,提倡的是一种和谐、健康的生活态度。 |
E. 文章告诉我们生命像“陶”一样脆弱而易碎,我们应该珍爱生命。无论面对多么困苦艰难的生活,都应该有一份从容和宽容。对生活不要过多的贪求,只求平安、团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西兰红鱼的故事
2005年3月,澳大利亚联邦渔业部长表示:由于过去10年的过度捕捞,新西兰红鱼(也称橙连鳍鲑,或罗非鱼)的总容许捕捞量由约40000吨降低到2680吨。这种鱼是一位丹麦鱼类学家125年前在亚速尔群岛首次发现的,体长24~42厘米,呈明亮的砖红色,分布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和太平洋500~1500米的广阔海域,虽头大貌丑,但即使数次冷冻和解冻后仍肉质细嫩,味道如蟹肉般鲜美,迅速风靡欧美国家的餐桌。
可惜新西兰红鱼也是生长最慢的深海鱼类之一,33岁才达到性成熟,目前发现寿命可达150年之久。同时,这种鱼虽然分布广,但繁殖率很低,又很少迁徙,喜欢在海山周围大量聚集,有时鱼群长达200公里,很容易被现代捕捞技术大量捕获。寿命如此长的鱼类被过度捕捞,必然形成巨大的空当。
全世界最多时有约30个新西兰红鱼渔场,以新西兰查塔姆高地附近最多,但此地自70年代末开始捕捞,1979年产量就迅速下降。然后是澳大利亚圣海伦斯山附近,1989年5月当地报纸称“海底遍地是金”,仅仅30个月后新闻就变成“拯救罗非鱼已经太迟了”。20世纪80到90年代全球每年捕捞6万吨新西兰红鱼,以致处理和储存设施不足,造成巨大浪费。大西洋东北部的捕捞始于1991年,1994年产量就只及原来的25%,国际海洋利用委员会的报告说此后当地资源再也没有恢复的迹象。1999年发现的马达加斯加海岭渔场2001年后产量也大幅下降。现在全球30个此类渔场有一半捕获量不及原来的30%,25年来总捕捞量已超过100万吨。
实际上,与近海大陆架资源完全不同,对深海鱼类的研究手段至今仍非常有限,我们对深海食物链失去新西兰红鱼后会怎样还一无所知,深海捕捞还会破坏宝贵的生物多样性和海底沉积物。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战略,很多生物将在我们还未见过之前就被破坏。海洋中70%的地方没有鲨鱼也并非好消息,科学家们现在相信鲨鱼无法在3000米以下生活。阿伯丁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蒙蒂·普利德教授说:“鲨鱼显然全部在人类能捕猎的范围内,比我们想象得更容易受过度捕猎的威胁。”
如果合理利用,海底生物已经贡献出宝贵的商业价值。利用浅水生物已制造出能治疗滤过性毒菌感染的海绵核苷,绿水母蛋白质也颇受遗传工程学家青睐。美国海港海洋研究所在数万种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中寻找有用成分,迄今最大的成功就是从一种深海海绵中提取的化合物,已经进入治疗胰腺癌的临床试验。还有人在研究用称为竹珊瑚的深海生物作为人工骨骼,法国Sederma公司用热液喷泉细菌中的酶制造能随温度升高增加防紫外线水平的护肤品,热液喷泉细菌的耐热DNA复制酶也被广泛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圣地亚哥的Diversa公司从海底微生物中发现的两种酶能显著降低制造乙醇的成本和能耗,另一种耐寒的脂肪分解酶可用于清洁剂。朗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正在研究深海海绵如何在低温下生长出强度和导光性都比光纤更好的玻璃骨架。夏威夷的Koya USA公司甚至直接出售海底的水,它的网站宣传说这种水含有丰富的矿物和微量元素。现在,从915米深处抽取的水经淡化后,以5美元一瓶的价格在日本出售。 (节选自吴戈《深海的陌生空间》)下列关于“新西兰红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鱼是一位丹麦鱼类学家在125年前,即1880年,在亚速尔群岛首次发现的,头大貌丑,体长24~42厘米,且呈明亮的砖红色。 |
B.新西兰红鱼是生长最慢的深海鱼类之一,寿命可达150年之久,它33岁才达到性成熟,由于性成熟时间较长,故繁殖较慢。 |
C.它的肉质细嫩,即使是经过数次冷冻和解冻后仍如此,味道如蟹肉般鲜美,这是其迅速风靡欧美国家的餐桌的重要原因之一。 |
D.这种鱼分布海域广阔,繁殖率很低,且很少迁徙,喜欢在海山周围大量聚集,有时鱼群长达200公里,很容易被现代捕捞技术大量捕获。 |
下列对新西兰红鱼减产的表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西洋东北部的捕捞始于1991年,1994年产量就只及原来的25%,国际海洋利用委员会的报告说此后当地资源再也没有恢复的迹象。。 |
B.新西兰红鱼的总容许捕捞量由约40 000吨降低到2 680吨。如今全球30个海岭渔场有一半捕获量不及原来的30%,25年来总捕获量已超过100万吨。 |
C.罗非鱼由于肉质鲜嫩,迅速风靡了欧美国家的餐桌;它们的少迁徙、群居的生活习性,使其更易于被人类采用的现代捕捞技术大量捕获。 |
D.新西兰红鱼渔场,以新西兰查塔姆高地附近最多,1979年产量就迅速下降;1999年发现的马达加斯加海岭渔场2001年后产量也大幅下降。 |
从全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热液喷泉细菌中的酶,能够用于制造随着温度升高增加防紫外线水平的护肤品,其还被广泛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其商业价值是巨大的。 |
B.从海底微生物中发现的酶,其功能各异,其中Diversa公司找到的两种酶能显著降低制造乙醇的成本和能耗,这给乙醇的生产提供了新方向。 |
C.美国海港海洋研究所,迄今最大的成功就是从一种深海海绵中提取的化合物,并打算将其应用到治疗胰腺癌的临床试验当中去。 |
D.贝尔实验室正在研究深海海绵如何在低温下生长出强度和导光性都比光纤更好的玻璃骨架。该项技术给骨架受伤的人带来了新希望。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寻根
冯骥才
①一个人在外闯荡,站住脚跟,创出一番事业,日久天长,心中却慢慢滋生出牵肠挂肚的思乡之情,这叫“叶落归根”,拿句时髦的话说叫:寻根。
②一个人有寻根心理,一个民族也有寻根心理。
③我早听说过美国马萨诸塞州有个名叫“欧尔德斯特布里”古老的村子。它和欧洲那些保护完好的古迹不同,全是由新英格兰各地收集一百多年农村遗物搬迁而来的,从细小日常生活用品到整座建筑,乃至久已废弃的牛栏和草屋,全权按照当时的生活图案布置起来,活生生展现1830年左右优美古朴的昔日风情的活的图画。
④我特意赶到这村子。好像进入一种历史的幻想中。铁铺的炉火熊熊,铁匠用当时的工具丁丁当当打马蹄铁;磨坊的大水车缓缓转动,晶莹闪亮地带动起小河清澈的水,真的在磨面。在那名叫“阿萨骑士”的连墙带地都是木板造的小商店里,可以买到村中的“农妇们”用棉花纺造的土布。我坐在一座由新罕不什尔州迁移过来的小教堂里,津津有味听一位身穿黑袍的乡村教师讲解地理。他的地理观念也是上世纪的。牛羊在大片大片碧绿平缓山坡上吃草,堆满粮包的大车停在又潮又黑又大的库房里;那些石头垒成的储藏室里的空酒桶在发霉长苔,屋角结着桌面大的闪闪发光的蜘蛛网。道路上遗落马粪给太阳暖烘烘晒着,发出特有的芳香,混在成片杉树林散出清新的气息中;在这气息中,还有教堂清越的钟声,飞鸟无声的身影和被迷住了、缅怀往事的游客们……这座人造的古老村镇的设计者就像一位老练的历史小说家,不叫任何一个细节失真。在这里尽管旅游者来参观,但它有比赚钱更高的目的,就是供人欣赏迷人的过去。
⑤如果我们身置纽约这样高度现代化的城市,身边匆匆闪过穿戴新潮服饰、步履如飞的人影,拔地而起的百丈高楼压得人难以喘息,电脑屏幕熬得人眼睛发红,就会明白美国人为什么需要这种复古的村落,也会明白他们为何这么珍惜古迹。新的永远翻新,旧的不会重现。一个人岁数大了,会怀念童年,怀念故友,怀念初恋,怀念自己由于纯真幼稚而常做错事的久已消逝的年华。老朋友谈得来,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过去;老夫老妻难以分离的纽带是他们共同的经历。历史是财富,也是一种重心。无论在天上飞,地下跑,都离不开重心的保持,没有重心就跌落或跌倒。社会发展快了,也会寻找重心。所以当前力求高速发展的民族,普遍都产生一种寻根的社会心理。这也是历史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价值。欧尔德斯特告诉我们:老兄,过去的东西别太轻易地扔掉,扔掉什么和保留什么,需要一种未来的眼光。
⑥所谓历史眼光,不是站在现在看过去,而是站在未来看现在。根据全文,概括一个人、一个民族寻根的理由。
简要分析第④节的表达手法及其效果。
解释文中画线句子“所谓历史眼光,不是站在现在看过去,而是站在未来看现在”的含义
在我们国家,我们也能看到许多民族村,但是大多数都沾染上了浓厚的商业气息,很少有如此纯正的传统文化气息,面对这一现象,你是如何看待的,简要分析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