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瓶庵小传
魏禧
吴门枫江之市,有君子焉,人皆称曰瓶庵。或曰守口如瓶,取谨言之义。或曰瓶窄口而广腹,善容物者也。
瓶庵幼失废学,长自力于学,好文墨士,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朋友之穷老无所归者,曰:“于我乎养生送死。”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尝小舟,问舟子曰:“几何钱?”曰数若干,瓶庵曰:“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乃增其值。故负贩人亦曰瓶庵盛德长者。吴门高士徐枋,难衣食,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瓶庵年六十,家人将觞客,瓶庵曰:“吾将归故乡,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吾六十,善病,不于此时一拜先陇,更何待耶?”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酹之,不令其子孙知。事竣,力游黄山而后返。里有事,尝就瓶庵曲直,白徒悍卒皆服之。或曰:“瓶庵之父,往侨维扬,会逆阉魏忠贤用事,有假其威虐人者,君以布衣叩阍。抗疏,既危免。”瓶庵殊多父风也,父尝刲股疗亲痛,瓶庵父病亦刲股。瓶庵之妹死,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其孝友如此。于是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
识瓶庵者曰,瓶庵姓吴,名传鼎,禹存字也,或曰雨岑,盖徽之休宁人云。瓶庵父,字绍素。
[注]①先陇:祖先陇地,祖墓。 ②白徒:本指无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此处指散漫无管束的人。 ③叩阍(hūn):向朝廷进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瓶庵幼失废学怙:依靠
B.尝小舟,问舟子曰僦:租赁
C.力游黄山而后返疾:快速
D.尝就瓶庵曲直平:评判

以下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州司临门,急星火
B.抗疏,既危免侣鱼虾友麋鹿
C.父尝刲股疗亲痛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D.禹存字也则或咎欲出者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 ”乃增其值。
⑵ 瓶庵之妹死,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其孝友如此。
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瓶庵具有哪些优秀的道德品质?请简要概括。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划10处)
夫 盗 亦 人 也 冠 屦 焉 衣 服 焉 其 所 以 异 者 退 逊 之 心 正 廉 之 节不 常 其 性 耳 视 玉 帛 而 取 之 者 则 曰 牵 于 寒 饿 视 家 国 而 取 之 者 则 曰 救 彼 涂 炭
(选自《罗隐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翻译:        
(2)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翻译: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用原文词语填空。
有子说的“仁之本”指的是。而孔子认为“孝”就是
孔子和有子强调孝道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

A.父老秦苛法苦:以……为痛苦
B.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约束: 限制
C.沛公又不受让:推让
D.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诸侯军内:通“纳”,接纳

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秦王子婴投降后,将领们主张杀死他,沛公反对,认为子婴已经投降,再杀他就太不吉祥了。
B.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秦人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沛公没有接受,秦人更加希望沛公称王。
C.项王接到曹无伤的报告后,十分恼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
D.当时项王的兵力有四十万人,号称百万。沛公的兵力有十万人,号称二十万,实力抵不过项羽。

翻译下面句子:
(1)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2)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良乃入,具告沛公 B.距关,毋内诸侯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否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对下面“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何厌之有③函封之④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沛公安在?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翻译下面句子: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子产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夫人朝夕退而游焉夫人:丈夫的妻子 B.郑伯晋如:到……去
C.吾不救也克:能够 D.子产使都有章鄙:边远的地方。

下列有关加点“之”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所善者,吾则行②子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③德,国家基也④孰杀子产,吾其与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下列八句话分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⑥德,国家之基也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⑧② B.⑥⑤ C.①③ D.⑦④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A.子产高度重视听取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的危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美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答:                   
(2)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
答: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