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人们各自放弃其仲裁权并把它转交给一个中间人(指公共权力机关);同时保留其生命、私有财产。中间人若侵犯其生命财产,人民有权推翻他。中间人同其余社会成员是一种契约关系。
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人民无须再予服从……,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力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约翰·洛克《政府论》(1690)
(1)根据材料概括洛克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克的观点出现的历史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7月22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提出了东部工业西迁的构想。……8月11日,上海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成立。……9月下旬,新成立的军事委员会工厂调整委员会取代上海迁移监督委员会,全面负责沿海工矿业的内迁工作。27日,工矿调整委员会讨论确定了通过工厂迁移原则,将迁移工厂分为军需工厂和普通工厂两类,规定:“军需工厂系指国防上必需该厂之助,由政府令其迁移,……此等工厂之迁移得由政府按其个别情形酌予补助”,“普通工厂为指定军需工厂以外之工厂。凡愿迁移,呈经政府核准者,得予以免税、免验、减免运费、便利运输或征收地亩等之援助。惟因财政所限,不补助迁移费。”由于战局发展,工矿内迁工作到1940年底基本完成。据行政院报告,经国民政府协助而内迁的厂矿共达448家,技术人员有12080人,机器材料70900吨。其中属于国防工业范围的厂家达60%以上。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1937年后方只有工厂63家,1938年增至219家,1940年为571家,1941年达到1138家。……后方工业中属于重工业的工厂占工厂总数35%左右,以资本计约占50%左右,改变了战前轻工业优势的状况。在工业布局上,重庆是最大的工业中心,加之四川其他地区,占厂数的45%以上、资金的53%。其余工业分布于湘、桂、陕、甘、黔、滇等省的主要城市。这样就使战前工业布局严重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变。——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矿调整委员会通过工厂迁移原则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在沿海工矿企业西迁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沿海工矿企业西迁的积极意义。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年,各地纪念活动丰富多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民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二 1912年—1921年民族工业名牌产品表
行业 |
企业名称 |
经营者 |
籍贯 |
面粉、棉纱 |
茂新、福新等公司 |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
江苏无锡 |
酿酒 |
张裕酿酒公司 |
张弼士(本为华侨) |
广东大埔 |
火柴 |
鸿生火柴公司 |
刘鸿生 |
浙江定海 |
化工 |
永利化学工业公司 |
范旭东 |
湖南湘阴 |
机器制造 |
求新机器制造厂 |
朱志尧 |
上海 |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 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体设想?结合所学,为实现“揖美追欧”,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各举一例)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表格中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党人对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于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俄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它们还有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有何矛盾之处?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暂时义务农”与“完全自由的农民”权利有何区别?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
(4)依据材料四推断农奴与地主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5)材料四反映出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读图
材料二:二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新兴科学技术
时间 |
国家 |
新科学技术 |
时间 |
国家 |
新科学技术 |
1945 |
美国 |
原子弹爆炸 |
1969 |
美国 |
“阿波罗11号”登月 |
1946 |
美国 |
电子计算机诞生 |
1972 |
美国 |
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
1947 |
美国 |
晶体管问世 |
1977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 |
|
1954 |
苏联 |
第一座核电站建成 |
1981 |
美国 |
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
1957 |
苏联 |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
1997 |
英国 |
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
1960 |
美国 |
激光器出现 |
1999 |
美国 |
首次成功制造出人工DNA分子 |
回答:
(1)材料一中所示两个科技中心分别是指什么国家?这些科技成果的外传或扩展对世界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科技中心在哪个国家?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分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
图1是中古时期的《三女神》画像。中古时期,由于受到宗教上的束缚,人们并不欣赏人体美。作品中的三女神呆板、单调、僵硬且面无表情。
图2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女神》画像。作品极力赞扬人体之美,将世俗生活中人的形象注入神的形象中,所塑造的宗教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
材料三 启蒙运动时期著名思想家的言论:
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卢梭:人生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
请回答:(1)材料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材料二中从图1到图2作品特征的差别,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思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精神的新发展。
(4)谈谈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