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读图

材料二:二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新兴科学技术

时间
国家
新科学技术
时间
国家
新科学技术
1945
美国
原子弹爆炸
1969
美国
“阿波罗11号”登月
1946
美国
电子计算机诞生
1972
美国
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47
美国
晶体管问世
1977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
1954
苏联
第一座核电站建成
1981
美国
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1957
苏联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997
英国
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1960
美国
激光器出现
1999
美国
首次成功制造出人工DNA分子

 
回答:
(1)材料一中所示两个科技中心分别是指什么国家?这些科技成果的外传或扩展对世界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科技中心在哪个国家?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 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以今论之,约有数端: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中华之聪明智巧,必在诸夷之上,往时特不之用耳。
——冯桂芬(早期维新派)《制洋器议》
材料三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翦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茶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
——孙中山《兴中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中李鸿章、冯桂芬、孙中山等人认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为此,他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或提出了什么主张?
(2)在中国近代落后原因的分析中,哪一种分析更符合史实?说出你的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古希腊是人类最美好的童年。
——马克思
材料二罗马以前,整个古代世界都有一个视觉盲区,不知道“私人”的存在。即使希腊人的公民资格,也只是从城邦分享什么,而不是在城邦之外拥有什么。后来罗马人由于面对商品经济中私人交往的过于活跃,不得已,第一次将整个法律体系区别为“公法”与“私法”,这却开启了古代世界最有价值的一场革命,当时谁也没有在意……到了1649年英国革命,两次内战确实乏善可陈,最有意思的章节是在1688年,赶走了一个国王,却迎回了这个国王的女儿、女婿……开创了权力不流血更迭的惯例……而美国人自己却认为……1775年至1785年动枪动炮是革命,但是1787年宪法制定以及伴随宪法在全民投票中发生的政治辩论,则更是革命,而且是更重要的革命。
——朱学勤《这一千年的革命》
材料三在最近一千年里,以法语和汉语呼喊的革命最为频繁。法国是革命的地震多发地带,时不时山呼海啸……我曾经给这个热爱革命的文学帝国偷偷算过一笔:1789年以来,平均每一代人不是搞一场宪法危机,就是亲历一场起义。
——朱学勤《这一千年的革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人类最美好的童年”的含义是什么?
(2)古希腊时期果真是“人类最美好”的时代吗?请以雅典为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为什么说罗马法“开启了古代世界最有价值的一场革命”?
(4)材料三所言近代法国和中国是“革命的地震多发地带”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商务总监督或领事,将遵奉本国政府的命令,任意制定规则和章程,并设置法庭,以管理侨华的英国臣民;如有任何英国臣民被控犯罪,他将受监督和总领事为此目的所设法庭审理;如果他讯明有罪,则他的处罚应听由英国政府或他的官宪处理。
——1840年2月20日《巴麦尊子爵(英国外交大臣)致奉命与中国政府交涉的全权代表函》
材料二:“关于刑民事案件管辖这一问题,我愿唤起你的注意,最好是能以环境所能许可的一种正式方法,争取中国同意,英国当局对英国臣民这一类案件中的绝对管辖权。”
——1843年1月4日《阿伯丁伯爵致亨利·璞鼎查爵士函》
材料三:“凡英民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下同)处投禀,管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是否相同?依据材料指出,英国想从中国得到什么特权?材料中的哪句话最能代表这种特权?
(2)从材料一、二的时间上来看,英国为什么两次提及此事?材料二中的“所能许可的一种正式方法,争取中国同意”指的是什么?
(3)英国在什么时间依据什么条约取得了这种特权?这种特权损害了中国的哪项主权?

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腐败,有人预测,它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与中国古代农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有哪些新的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2)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国和以往的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
材料2: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
材料3: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载文《读近代史感悟——兼谈中国统一》
请回答:
(1)材料1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造成诗人具有上述感情的历史原因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2,概要指出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2分)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台湾统一问题的认识。(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