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读图

材料二:二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新兴科学技术

时间
国家
新科学技术
时间
国家
新科学技术
1945
美国
原子弹爆炸
1969
美国
“阿波罗11号”登月
1946
美国
电子计算机诞生
1972
美国
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47
美国
晶体管问世
1977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
1954
苏联
第一座核电站建成
1981
美国
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1957
苏联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997
英国
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1960
美国
激光器出现
1999
美国
首次成功制造出人工DNA分子

 
回答:
(1)材料一中所示两个科技中心分别是指什么国家?这些科技成果的外传或扩展对世界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科技中心在哪个国家?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色。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交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统治过程中,对秩序的需求、士大夫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以及保守的儒家意识形态均水乳交融在一起而相辅相成。其结果,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做出的回应是重申或重建儒家制度而非使之现代化。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19世纪60年代哪种思想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
材料二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2)指出材料二所体现的康有为的观点。简要评论这些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是文艺复兴美术三杰,拉斐尔擅长画圣母像,虽是宗教题材,但画中圣母、圣子有母亲的柔美、孩子的天真。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创作特征,通过宗教题材展现对美的理解,抒发作者情感。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创作特征”,同时指出此时艺术家对宗教的态度。(3分)
材料二 下图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画

注: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
(2)据材料二概括其反映的宗教思想,并指出其实质。
材料三孟德斯鸠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特别强调法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3)据材料三指出“孟德斯鸠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材料一体现的运动相比,孟德斯鸠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奠基的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也就从根本上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拓了道路,……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士人。思想的解放,……更促成了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学术繁荣。所以,这一时期成为中国科学技术体系奠基的年代是顺理成章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1)依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春秋战国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奠基时期的原因。
材料二 陈寅格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文化繁荣的表现。
材料三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推崇文学的人,虽喜欢说文艺足以煽起风来,但在事实上,却是政治、经济先行,文章后变。
——鲁迅:《现今的新文学概观》
(3)明清时期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请结合明清史实证明材料三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据材料二,指出“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指什么?结合史实指出汉代学者是如何改造儒家思想的?(5分)
材料三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3)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观点,并结合汉代以后的史实说明其合理性。(3分)

阅读材料(13分)
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三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和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观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对待宗教的态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