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干预与经济增长或衰退的关系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国家政策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当时运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有效动员和集中国家有限的资源,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保证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这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
——陈先《九十纪行》
材料二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0%。
——人教版必修二
材料三 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自古有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对贸易的参与方面。其中,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城镇市集,划分销售地区;规定贸易时间,限制夜市交易,推行抑商政策,加强商人管理;严查商品质量,不许伪劣入市;调控市场物价、严格物价管理;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经济;统一衡器币制,方便货物交易;制发契券票帖,规范贸易行为;缉盗贼防火灾,保证财货完全;制订交通规则,维持市场秩序。政府对贸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官营贸易及官吏经商两方面。通过历史上政府干预经济问题的考察分析可得出结论,政府要“适度”干预经济。
——丁长清《中国历史上政府干预市场问题的考察》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有何变化?如果仅依据材料一评价建国后30年的经济体制,会有何缺陷?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材料三的结论。(要求: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280字左右)
阅读下列评论隋朝大运河的几首古诗:
材料一: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材料二:宗元鼎《炀帝冢》:“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材料三: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材料四: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作者观点有何相似之处?你对此有何看法?
(2)材料二对开凿运河原因的认识是否符合史实?为什么?
(3)对开凿运河的评价,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何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子》一书载:“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而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材料二: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意宇)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三: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请回答:
(1)下列观点不符合儒家学派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B.“得乎立民而为天子” |
C.“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D.“法不阿贵” |
(2)材料一、二、三所说的“天”各指什么?
(3)材料一、二、三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4)荀子除了材料三的观点外,还有什么与“天”有关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商鞅到秦国时,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见到了孝公。开始两次,商鞅向孝公讲述学尧舜等帝王之道,孝公听得直打瞌睡。商鞅走后,孝公对景监生气地说:“你的客人大言迂腐,怎能用他呢?”景监责备商鞅,商鞅要求再见孝公。这一次商鞅向孝公讲了称霸之道。孝公听了很满意,又要求见商鞅。孝公对商鞅讲述的富国强兵之道听得津津有味,不自觉地移动双膝凑近商鞅,一连谈了几天都不厌烦。
请回答:
(1)秦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
(2)商鞅给秦孝公提了些什么建议?你能简要说说吗?
山东邹平是“范公故里”,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邹平居住了整整20年。请看下列两则与范仲淹及其所处时代相关的材料:
材料一: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一句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就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范仲淹当年主持庆历新政,在审核各地官吏名单的时候,把庸碌无为的一笔勾去。他的助手富弼不同意,说:“你大笔一挥倒容易,哪里会知道这会害得他全家痛哭。”范仲淹坚定地说:“一家人哭,强如一路人哭!”他最终坚决罢免了那些不称职的官员。
材料二: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述,令人难以置信: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地上。
欧阳修在谈到北宋的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有人扛着;每次领取口粮,也要找人扛送。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出了北宋中期的什么问题?
(2)材料中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一中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4)材料二所述问题范仲淹解决了没有?这个问题以后又是如何处理的?请结合史实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军队人数
年代 |
968~978 |
996~997 |
1017~1023 |
1041~1043 |
人数(单位:万) |
193 |
355 |
432 |
826 |
![]() |
材料二:
禁军官印——“拱圣下千都虞候朱记”铜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何种情况?其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太祖加强禁军的目的是什么?是吸取了哪些经验教训所采取的措施?
(3)假如北宋初年契丹突然来犯,边境告急,持有铜印的将领能否直接统领麾下的军队前往救援?为什么?
(4)宋神宗年间,将领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