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问题,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中后期,和政治上统一的趋势相一致,在思想上,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到了秦朝,秦王采纳了法家的主张,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用法家学说统一天下思想。法家思想“严而少恩”的弊端发展到极端的程度。秦朝的速亡宣告了法家的失败……
——摘编自刘爱敏《西周至汉初的学术发展脉络》
材料二 首先,汉武帝对诸子传说及六艺之文皆命充之秘府,有功于古代思想之流传。(《汉书·艺文志》)武帝以后,学者犹兼治诸子百家之学。(《汉志》)……其次,独尊儒术的名下,实融汇法、道、阴阳诸家,非比于先秦儒学。
——摘编自左靖《从百家争鸣到儒术独尊的思想变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秦朝的速亡宣告了法家的失败”中能得到哪些认识。你认为该如何对待古代文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儒术独尊下的学术状况。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从学术思想发展的角度,试给我国思想文化建设提供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编自陈真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表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内容摘要
北京政府的全国工商会议 (1912年11月) |
南京国民政府的全国工商会议 (1930年11月) |
口参酌中外工商习惯,速订商律,公司律。 口许民自由经营,并尽保护提倡之责。 口凡编辑中小学教科书,须提倡爱用国货的心理,以期普及。 |
口征求工商意见,厘订工商法规。 口斟酌工商现状,协谋改正关税,保护幼稚工业。 口创设中华国货展览会,以养成人民爱国货之习惯。 |
——摘编自徐建生《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与经济政策》
(1)据材料一,概括华商公司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段华商公司发展的外因。
(2)据材料二,归纳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内容的相似之处。
(3)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一中B、D两个时段华商公司的发展状况,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疾病毒瘤),循之则其心私且邪。
——朱熹《朱子文集》
(1)材料一中的“天”指什么?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观点。
(2)据材料三,归纳朱熹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和朱熹提出上述思想主张的共同目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非传统安全威胁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非传统安全威胁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早已有之,并非一个全新的问题。西方恐怖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公元前二世纪中国的《史记・刺客列传》中也记载了许多谋刺活动;贩毒、海盗、严重传染性疾病等问题都并非始于今日,自然灾害更是始终与人类历史相伴随……但是,非传统安全威胁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严重问题,却是近年来才凸显的。绝大多数非传统安全威胁并不是一个国家独自面临的问题,而是在一个国家受到安全压力的同时,对其他国家也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甚至波及到整个地区或演变成全球性的问题。非传统安全威胁不一定来自某个主权国家,往往由非国家行为体如个人、组织或集团等所为。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如果非传统安全问题矛盾激化,有可能转化为依靠传统安全的军事手段来解决,甚至演化为武装冲突或局部战争。非传统安全威胁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危害不可低估。2001年的“9・11”恐怖事件夺走了近3000人生命,超过了美国在当年珍珠港事件中的阵亡人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演进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政治上是特别得天独厚的:那里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许多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在后一方面,美国人在殖民地时代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显然起过重大作用,它为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实现对英国的重大超越提供了可能。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选区调整和各选区议员名额重新分配简表
选区 |
议席分配 |
56个不到2000人口的选区 |
取消111个议席 |
31个有2000—4000人口的选区 |
取消32个议席 |
新兴工业城市选区 |
获得65个议席 |
北方郡选区 |
获得65个议席 |
苏格兰和爱尔兰选区 |
获得13个议席 |
(注:表中取消的143个议席分配给了新兴工业城市、北方郡及苏格兰和爱尔兰)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刘金源《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历史系钱乘旦教授访谈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能够超越英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一中的“重要理念”。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政治影响。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为例,多角度论述“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变革”这一主题。(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评价第三帝国。
(3)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第三帝国政治制度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