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隆中对》选段,完成1-4题。(14分)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跨 州 连 郡 者 不 可 胜 数 (2)高 祖 因 之 以 成帝 业下列语句申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凡三往,乃见胡不见我于王 | B.则名微而众寡失道寡助 |
C.欲信大义于天下愿陛下亲之信之 | D.国险而民附等死,死国可乎 |
翻译下面句子(4 分)
(1)然志犹末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文:选文中诸葛亮准确地分析了三方形势,针对曹操具有政治和 的优势,提出“ ”的对策;针对孙权具有地理和 的优势,提出 “ ”的对策;针对处于战略要地的刘表、刘障两个集团的弱点和刘备的自身优势,要求刘备 ,以奠定日后建立“霸业”的根基。(5分)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濒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①之,其为君亦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②鲁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注】:①宥(yǒu):宽恕。下列句中的“于”与“欲以戮之于群臣”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 (2分)()
A.吾祖死于是 | B.积于今六十岁矣 |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D.苛政猛于虎也 |
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 |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所以齐桓公耿耿于怀,不能原谅他。 |
C.施伯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坚决反对将管夷吾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 |
D.鲁庄公虽有谋臣施伯为其出谋划策,但因为自身目光短浅,最终还是中了齐国的计。 |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反:②君若宥之若:
③请生之生:④如鲍叔之言如:翻译下列句子。
(1)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2分)
(2)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2分)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濒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①之,其为君亦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②鲁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注】:①宥(yǒu):宽恕。下列句中的“于”与“欲以戮之于群臣”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 (2分)()
A.吾祖死于是 | B.积于今六十岁矣 |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D.苛政猛于虎也 |
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 |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所以齐桓公耿耿于怀,不能原谅他。 |
C.施伯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坚决反对将管夷吾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 |
D.鲁庄公虽有谋臣施伯为其出谋划策,但因为自身目光短浅,最终还是中了齐国的计。 |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反:②君若宥之若:
③请生之生:④如鲍叔之言如:翻译下列句子。
(1)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2分)
(2)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甲)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乙)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2)温故而知新()
(3)登东山而小鲁()(4)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论语》中“博学而笃志”告诉我们要广泛学习,志向坚定。《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则暗示我们。
《论语》《孟子》两部著作语言非常经典,很多成语亦源自其中,请从所提供的文段中各写一个成语。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出自《孟子》中的成语:。
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和孟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所提供的材料中任选一句,谈谈对你的启发。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14 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诎右臂支船③令怪之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左臂挂念珠倚之 | B.献之县令 |
C.踉跄逐之 | D.能以径寸之木 |
用/ 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
漫 悬 于 壁 旦 而 过 之 轴 必 坠 地。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从内容上看,两文都突出了,但写法不同,【甲】文是正面描写,介绍了
,【乙】是,通过写猫的反应,表现画作的精美(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贞观二年,京师①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②视禾,见蝗虫,掇③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朕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④,何疾之避?”遂吞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务农第三十》)
【注】①京师:京城。②苑:养禽兽种林木的地方。③掇:拾取。④躬:身体。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环而攻之②故君子有不战
③但当蚀我心④左右遽谏曰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百姓有过,在朕一人。从唐太宗言行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面对侍从对唐太宗吞蝗之举的阻止,如果你是唐太宗,请联系甲文内容来说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