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品味瑕疵
①我国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谚语,英谚也有“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之说。由此看来,任何事物都有缺点,都有瑕疵。如何对待这些瑕疵,却因人而异:有些人斤斤计较,换得的是不满和不快乐,而有些人却学会品味瑕疵,从而收获了很多。
②瑕疵铸就了别样的美。最美女神维纳斯,成就其美的,不是无瑕绝伦的美貌,不是艺术家高超的技艺,而是一双无法修复的手臂。两只残缺的手臂,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成就了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美。月缺是瑕疵,但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那一弯如钩的月,却把李煜的国破家亡之恨、孤独寂寞之情渲染得如此传神,从而写出了深深触动我们内心的凄清之美。正是瑕疵,酝酿出这些别样的风景。
③瑕疵也能超过完美,创造奇迹。在美国有个叫拉里恩的玩具商人开办了一家玩具娃娃公司,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名为Bratz,却总是无法超越完美的经典——诞生于1959年的芭比。当他为此苦恼时,他那只有7岁的孩子不小心把几滴墨水溅到娃娃脸上,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对这个脸上有瑕疵 的娃娃,孩子反而更喜欢了。“你不觉得他跟我很像吗?看他那一脸的雀斑,很可爱!”他的孩子指着娃娃脸上的污渍说。拉里恩得到启发,大胆地设计了有五位成员的娃娃组合,最主要的是她们脸上都有一些雀斑,这就是如今的Bratz。经过十年的发展,拉里恩用持续市场销量说明了Bratz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玩具娃娃。美国《时代》杂志这样评价说:“拉里恩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用瑕疵超越了完美的经典!”
④品味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成功。司马迁身受大刑之辱,成为了他人生中抹不去的瑕疵,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却将此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奋笔疾书,夜以继日,终于完成了《史记》而声誉斐然。卓别林因为相貌丑陋而被很多工作拒绝,但在喜剧方面逐渐显露出了他的优秀之处,从此,一位著名喜剧大师诞生了。正是他的瑕疵成就了他的事业。然而也有一些人却不是这样,比如一些运动员在自己事业上升时期,为了有个完美的结局,想方设法回避该有的挑战,早早结束运动生涯,失去了获得更大成功的机会。因此,有时瑕疵虽然使我们的人生不完美,却激发出更大的能量,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⑤尼采说:“追求完美是正常而有缺憾的人性。”允许瑕疵的存在,是人生淡然的大智慧。学会品味瑕疵,才能感受到不完美的完美,才能创造奇迹,才会收获更大的成功。阅读全文,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下面是对本文的有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两句谚语,目的是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会有瑕疵,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瑕疵,从而逐步走向“完人”。 |
B.用最美女神维纳斯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两只残缺的手臂,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美”这个观点。 |
C.本文采用“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论证结构,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
D.第③段的事例说明了一个道理:有瑕疵的玩具,就能超越完美的经典。 |
第④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你指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它的作用。
我们生活当中也会有 “瑕疵”,你肯定有感受。请你举出一例,运用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课外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绝不回头》
①这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长大、刚刚成年的一匹公狼,它承袭了祖辈在大漠里奔袭捕杀养成的桀骜不屈的野性,两眼闪着生机蓬勃、特立独行的气息和气吞万里的寒光。
②狼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很少在白天出窝。可公狼不然,光天化日之下照样在荒漠上游荡。它矫健、敏捷、凶悍,那森冷凛然的目光不是在沙漠里寻找猎物,而是在扫视天空,好像它的猎物潜藏在天空哪片云朵后面,潜藏在蔚蓝色的深处。
③它在等待和寻找一只鹰。
④那是一只曾经捕杀了它的父亲,又捕杀了它的母亲的一只食狼鹰。当时公狼还在哺乳期,父母太饥饿了,光天化日之下到荒漠上觅食,它跟随在后面撒欢。突然,飞过来一只巨鹰,就是凶猛强悍、以狼和黄羊为食的食狼鹰。乌孜别里山本来没有形体巨大的猛禽,这只食狼鹰不知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落户到这里,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狼的天敌。
⑤那时,公狼还不知道食狼鹰对于狼意味着什么,站着看稀奇。
⑥食狼鹰从高空俯冲而下,箭簇般迅猛。当它意识到危险,拼命逃跑时,食狼鹰已经逼近,巨翅扇起的风飞沙走石。父亲见状猛扑过来,用身体阻挡食狼鹰的攻击。近在咫尺的食狼鹰随即改变了攻击目标,一只钢钩般的爪子抓住了父亲的后腰。父亲嚎叫着转过头,欲同天敌拼一死活。不料食狼鹰老练而迅速地伸出另一只爪子,准确无误地钩进了父亲的双眼。
⑦那一刻,公狼目睹了食狼鹰的凶猛,凶猛到没有可能抵挡。对于相对弱小的狼来说,除了被捕杀似乎再无其他选择。不久,母亲同样丧命于食狼鹰的利爪。
⑧公狼是在对食狼鹰的仇恨和恐惧中长大的,是在对父母痛苦的思念中长大的。仇恨、恐惧和思念,最终熔铸成了讨还血债的欲望。它走上了光天化日之下的荒漠,向仇敌挑战……
⑨食狼鹰终于出现了,悠闲、高傲地在天际盘旋,如同在巡视自己的领地。公狼冲着仇敌仰天发出一声宣战般的长啸,而后不紧不慢地小跑。食狼鹰一阵回旋作势后,敛翅俯冲而下,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射向公狼。
⑩公狼开始加速,撒开四蹄向一片灌木丛狂奔,那是展示公狼全部野性和活力的狂奔。从天而降的食狼鹰还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近了公狼,一只钢钩般的爪子抓住了它的后腰。公狼感到钻心的疼痛,但它没有停止狂奔,更没有像父辈那样掉转头与食狼鹰相搏。
(11)其实,对狼的攻击,食狼鹰的第一爪不是杀手,而是激发狼回头反击;当狼回头欲以死相拼时,食狼鹰才使出撒手锏——迅雷不及掩耳地将备用的利爪钩进狼的双眼。
(12)从对父母被捕杀惨痛景象的记忆中,从一次又一次同类遭捕杀血淋淋的场面中,公狼掌握了食狼鹰的伎俩。因此它克制、遏止住了自己的本能和天性,绝不回头,继续狂奔。而食狼鹰这时完全不必等待狼的回头,它完全可以用另一只爪子,抓住狼的脖颈或脑门,腾空而去。但食狼鹰墨守惯用的章法套路,固执地、坚定不移地在等待狼的回头,被狂奔的公狼拖着朝前飞。
(13)公狼已经狂奔到了灌木丛的边缘,食狼鹰还抱着胜券在握的信心在等待。公狼拖着张开翅膀的食狼鹰,狂奔进了灌木丛,食狼鹰被灌木丛撕扯成了碎片。
(14)痊愈后的公狼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狼王。.阅读全文,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等待寻找仇敌—— (插叙)————最终获胜称王赏析品味加点词语。
(1)文章第(12)节中加点的“伎俩”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赏析第⑨节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公狼冲着仇敌仰天发出一声宣战般的长啸,而后不紧不慢地小跑。联系全文,说说“公狼最终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狼王”的原因。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微型小说,虽然篇章短小,但情节相对完整,情节设计可谓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
B.小说在写公狼与食狼鹰决斗时,将公狼的狂奔与食狼鹰的从天而降写得惊心动魄,公狼的狡猾本性一览无遗。 |
C.塔克拉玛干沙漠、乌孜别里山山麓、丛生的灌木、漫漫的风沙……作者为故事的发展设置了一个苍凉劲美的环境,很好地突显公狼的形象。 |
D.微型小说必须“以小见大”,即通过短篇幅展示大主题。本文明写公狼与食狼鹰之间的决斗,实则是站在人类的视角去揭示社会生活的内在意义。 |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外婆的手纹》
①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那是我的私人。我保存着它们,保存着外婆的手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年之久,它们已经变得破旧,真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只是那泉水依旧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水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几丛欲开未开的水仙,仍是欲开未开,就那样停在外婆的呼吸里,外婆,就这样把一种花保存在季节之外。
②我让妻子学着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仿做几双,一双留下作为家庭文物,还有的让女儿用。可是我的妻子从来没用过针线,而且家里多年来就没有了针线。妻子说,商店里多的是鞋垫,电脑画图也很好看。现在,谁还动手做这种活。这早已是过时的手艺了。女儿在一旁附和:早已过时了。
③我买回针线,我要亲手“复制”我们的文物。我把图案临摹在布上。然后,我一针一线地绣起来。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和悲苦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④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的手纹外婆的心境。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注定要失传吗?这手艺,这手纹。
⑤我看见天空上,永不会失传的云朵和月光。
⑥我看见水里的鱼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
⑦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引文第①节中“外婆的手纹”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加以阐释:
“我”保存“外婆的手纹”的方法是:
(1);
(2);
(3)。
由此表达了“我”
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保存”、“复制”、“文物” 意思是:
作者 “保存”并“复制”这个“私人文物”的目的是:引文第③节划波浪线的句子不仅表达了作者,也暗示外婆的一生。
联系全文,说说外婆的“仁慈”、“安详”和“宁静”分别表现在“我”的妻子和女儿都说外婆的鞋垫“早已过时了”,你同意她们的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80字左右)
课外语段
我们需要正能量
孙广勋
①最近,有关“正能量”的话题着实很热闹,很时髦。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北京青年》,也正是缘于充满现实主义的正能量色彩和取向,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可。作为褒义词,相比“负能量”来说,在如今社会生活工作压力与日增的情况下,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毕竟,谁都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周围,能够多些正能量而少些负能量。
②何为“正能量”?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对“正能量”一词的定义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说白了,正能量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念力,就是一种朝气蓬勃的生活态势。
③积蓄正能量能带来快乐。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健康、积极、乐观的人带有更多的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令你受到那种快乐向上的感染,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因此,我们应该多交一些这样的朋友和知己,他们可能学识广博,兴趣广泛,阳光健康;他们也可能知足常乐,幽默睿智,享受人生;他们还可能诚实守信,正直果敢,不走极端……不管怎么说,这些朋友、知己带给你更多的是乐观向上的力量,而不是低眉苦脸的惆怅。
④有时,我们也应该释放正能量。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那样带有比较强的负能量的人:啥东西摆在他面前,总习惯性地只看不足、麻烦和问题,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也不对那也不行;本来好好的工作,也常常觉得枯zào乏味,这山望着那山高……如此这般。这就需要你运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影响他们,去稀释他身上的“负能量”。面对这些身陷困惑、热zhōng于争执或消极的人,你应当尽力做个智者,尝试着去正面引领他。或许,不经意间你就会发现,能够帮助别人,原来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⑤其实,人们喜欢光明快乐的人,都乐于和有正能量的人交往。因此我们会觉得自己那点不开心的事情,原来不过是生命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没什么大不了的,更无须沉湎其间。装了一半水的杯子,乐观的人看到的是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的是半个空杯。无论你怎么看,那个杯子都是装了一半的水,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那我们为何不让自己多一点满足,多一点快乐呢?如果你想生活得更充实、美好,不fáng从现在开始,多积蓄点正能量,多释放点正能量,尽情地感受正能量带给你的快乐。
⑥当然,我们需要“正能量”,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而是说,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去解决。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愈来愈美好!文中四个带拼音的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与日俱增枯燥热衷不妨 |
B.与日剧增枯燥热忠不妨 |
C.与日剧增枯躁热中不防 |
D.与日俱增枯燥热终不防 |
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修辞方法,其作用是。
阅读第②至⑤段,理清论述思路,完成下面的图表。
段落 |
论述内容 |
论证结构 |
② |
式 |
|
③ |
积蓄正能量能带来快乐 |
|
④ |
||
⑤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从全文来看,第⑥段的作用是
下列句子表现出的情怀不属于“正能量”的一项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D.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
课内语段
雁
张家白白捡了一只大雁,喜出望外,人们在张家的门里门外聚满了。对大雁他们并不陌生,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大雁就会排着队从他们头顶上飞过,然而这么近地打量着一只活着的大雁,他们还是第一次。
有人说:“养起来吧,瞧她多漂亮。”
又有人说:“是只母大雁,她下的蛋一定比鹅蛋大。”
人们议论着,新奇而又兴奋。
张家的男人和女人已经商量过了,要把她留下来,当成鹅来养,让她下蛋。有多少人吃过大雁蛋呢?她下的蛋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张家的男人和女人齐心协力,小心仔细地为她受伤的翅膀敷了药,又喂了她几次鱼的内脏。后来又换了一次药,她的伤就好了。张家的男人和女人在她的伤好前,为了防止她再一次飞起来,剪掉了她翅膀上漂亮而又坚硬的羽毛。
她终于无法飞行了,只能被裹挟在鹅群中去野地里寻找吃食,或接受主人的喂养。在鹅群中,她仰着头望着落雪的天空,心里空前绝后地悲凉。她遥望着天空,梦想着南方,她不知道此时此刻同伴们在干什么。她思念着自己的丈夫,耳畔又依稀响起丈夫的哀鸣,她的眼里噙满了绝望的泪水。她在一天天地等,一日日地盼,盼望着自己重返天空随着雁阵飞翔。
一天天,一日日,她在企盼和煎熬中度过。终于等来了春天。一列列雁阵又一次掠过天空,向北方飞来。
她仰着头,凝视着天空掠过的雁阵,发出兴奋的鸣叫。她终于等来了自己的丈夫。丈夫没有忘记她,当听到她的呼唤时,毅然地飞向了她的头顶。丈夫又一次盘旋在空中,倾诉着,呼唤着。她试着做飞翔的动作,但无论她如何挣扎,最后她都在半空中掉了下来。
她彻底绝望了,也不再做徒劳的努力了,她美丽的双眼里蓄满了泪水,她悲伤地冲着丈夫哀鸣着。
这样的景象又引来了人们的围观,人们议论着,嬉笑着。
张家的男人说:”这只大雁说不定会把天上那只招下来呢。”
女人说:“那样的话,真是太好了,咱们吃了大雁蛋,还能吃大雁肉了。”
这是天黑时分张家男女主人的对话。张家已把鹅群和她赶到了自家院子里,空中的那只大雁仍在盘旋着,声音凄厉绝望。
不知过了多久,这凄厉哀伤的鸣叫消失了。
第二天一早,当张家的男人和女人推开门时,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两只雁头颈相交,死死地缠在一起,他们用这种方式自杀了。
僵直的头仍冲着天空,那是他们的梦想。文中“她终于无法飞行了”中“终于”表明雁
张家男人和女人为雁治伤的目的是,所以一边治伤一边又 ,目的是防止。
选文中作者对雌雁的称呼是“她”,而不是常用的 “它”的原因是:
文章的结尾“那是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梦想”在文中是指,“仍冲着天空”表现了他们
文章除了写人们的议论之外,还多次写了人们的“笑”,其作用是: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汪金友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文章开头引用胡总书记的话的作用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_,两者紧密结合的意义或价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用现代汉语表述这句话,其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首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一项是()
A.李时珍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百草,数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笔耕不息,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
B.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亲自到室外观测气候,进行记录,为我国气象规律的探索留下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 |
C.梁启超小时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
D.司马迁10岁开始“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完成史学巨著《史记》打下坚实基础。 |
我们青少年正处在"读万卷书"的年龄段。读书固然重要,"读万卷书"尤为可贵。但只"读万卷书"而不"行万里路",这有悖于人才成长的规律。如果要你补上"行万里路"这一课,你该怎样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