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的果阿(印度)、里斯本(葡萄牙)航线,长崎(日本)航线,马尼拉(菲律宾)航线,把生丝、丝绸、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运往各国。西班牙人的“马尼拉大帆船”(Manila Galleon)则把从福建月港等地运来的中国商品,销到美洲墨西哥、秘鲁、巴拿马、智利。后起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
这种盛况与江南市镇有着密切的联系,出口的生丝、丝绸主要来源于太湖流域的丝绸业市镇。中国的这种全球化贸易,使大量生丝、丝绸、棉布流向各国,由于海外各国始终处在结构性贸易逆差之中,导致白银货币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据弗兰克研究,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37000吨和75000吨白银,各有27000吨和54000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1000吨。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000吨)又转手到亚洲,其中17世纪为13000吨,18世纪为26000吨。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另外,有3000吨到10000吨,甚至高达25000吨白银是从美洲直接通过太平洋运到亚洲,而这些白银的大多数也最终流入中国。
——摘自《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中叶,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菜·杰温斯对当时的大英帝国是这样描述的:实质上,世界的五分之一是我们的自愿进贡者:北美和俄罗斯大平原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森林;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则逐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印度则把咖啡、茶叶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果园;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去了.
材料二:美国克林顿政府的一位官员曾经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
有个美国人向通用汽车公司的庞蒂亚克购买了1辆勒曼兹车,他在无意间促成了一系列国际交易:在他付给通用汽车公司的1万美元中,有近3000美元付给了韩国,作为例行劳动和装配工作的报酬;1850美元付给日本,用于购买先进的部件(发动机、驱动桥和电子设备);700美元付给前联邦德国,作为车的款式与设计工程的费用;400美元付给台湾、新加坡和日本,用以购买小零件;250美元付给美国,作为广告及营销服务的费用┅┅
材料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不少跨国公司,他们在原料最便宜的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在19世纪中期的世界贸易中英国处于什么地位?主要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帝)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纳也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田,没收财货……李仁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材料三: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之间的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2)材料二、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阅渎以下材料: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一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一一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一一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四若元(元朝),则起逆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一一《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原因是什么?(1分)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2分)并就此作简要评价。(2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1分)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2分)有什么意义?(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1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材料二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无不认为,克伦威尔在对英国历史作出的最显著的贡献中,首先是,在经过近乎十年的内战之后.他在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奠定了一个和平时期。……也许可以这样说,谁都比不上像他那样取得如此丰富的成就.他死后不久,就引起了一场大混乱。可是在克伦威尔护国政体统治下,却使英国人比较地享有繁荣。并能在国内过和平生活。
——【英】莫里斯•阿什利《论奥利弗•克伦威尔》
材料三在(克伦威尔)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英国历史)新的出发点。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四 (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国固然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没有真心实意地努力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只图填个人欲壑.无所不为,丑态百出.终于导致了封建王朝的复辟。
——蒋孟引《论克伦威尔》
请回答: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两幅图克伦威尔政治活动的性质。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给英同带来“繁荣”的举措。
(3)指出材料三三中的克伦威尔的“革命活动”与(英国历史、新的出发点”的关系?(]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材料四的观点?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卷六十八》
材料二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三年,诏:“青苗钱不许抑配。令诸路提点刑狱官体量觉察禁止,敢沮遏愿请者.按罚亦如之。”初,敕旨放青苗并听从便,而提举司务以多散为功。又民富者不愿取,而贫者乃欲得之,即令随户等高下分配,又兼贫富相兼,十人为保,以富者为保首。王广廉在河北,第一等给十五贯……第五等一贯,民喧然以为不便。……判大名府韩琦言:“熙宁二年诏书,务在优民,不使兼并乘其急以邀倍息,……今乃乡村自第一等而下,……与初抑兼并济困乏之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上乃出琦奏示执政曰:“……朕始谓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有青苗,而使者强与之乎?”
——《文献通考•卷二十一》
材料四而且市易法垄断货源,“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结果造成“卖梳朴则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的局面.尽管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目的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但实际结果却是“官中自为兼并,”“商贾为之不行……而上下均受其弊。”……市易法之弊,连最初倡行市易法的草泽人魏泽宗都“愤惋自陈.以谓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一一徐昌强《试论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市易法措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实践中的主要弊端。(3分)
(3)比较材料二、三,指出两者变法成败的主观原因。(1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