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 )
| A.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
| B.在我国的运用更贴切百姓生活的实际 |
| C.在中外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 D.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 |
美国一位权威人士对辛亥革命的失败做了生动的描写“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共和政体是“空洞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产阶级并未完全掌握政权,民主制度不能真正实行 |
| B.完全搬照美国,不符合中国国情 |
| C.帝国主义国家的破坏和阻挠 |
| D.君主制度在中国依然存在 |
“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拆除山海关炮台10000元,拆除大沽南炮台1000元,拆除大沽北炮台3000元,这是为了履行
| A.南京条约 | 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
|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
关于《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理解,不正确的是
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
| A.白银大量流入是造成中国地价与米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
| B.康乾时期人口的大量增加是粮价上升的直接因素 |
| C.鸦片战争后的地价与粮价呈同态上升趋势 |
| D.太平天国运动是粮价升高地价下降的重要因素 |
某博物馆藏有一块砖,此砖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正面以凸线划为12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 A.是大一统的王朝 | B.没有自然灾害 | C.人民生活的富裕 | D.社会安定团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