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①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荐:频仍,屡次。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的原因。 |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相互。 |
C.农夫相与忭于野忭:喜乐。 |
D.以属客而告之属:劝酒。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2)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
B.(1)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2)竞周容以为度 |
C.(1)丁卯大雨,三日乃止(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D.(1)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高余冠之岌岌兮 | B.吾以名吾亭 |
C.客有吹洞箫者 | D.凌万顷之茫然 |
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
B.《游褒禅山记》选段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
C.《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用雨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结构谨严。 |
D.《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文:
(2)是岁之春,雨麦于歧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贺小传
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嚖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注】欻xū,迅疾。嚖管:乐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长吉之事尤备备:详细 | B.过亦不复省省:察看 |
C.长吉竟死竟:最终 | D.苟信然信:相信 |
下面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直接说明李长吉“创作个性”的一项是
①能苦吟疾书②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③上灯,与食
④过亦不复省⑤复来探取写去⑥或时有著,随弃之
A.②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5分)
翻译:
(2) 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5分)
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题3分)
杜乔字叔荣,河内林虑人也。少为诸生,举孝廉。汉安元年,以乔守光禄大夫,使徇察兖州。表奏太山太守李固政为天下第一;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济北相崔瑗等赃罪千万以上。让即大将军梁冀季父,还,拜太子太傅,迁大司农。时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以无功并封,乔上书谏曰:“臣闻古之明君,褒罚必以功过;末世暗主,诛赏各缘其私。今梁氏一门,宦者微孽,并带无功之绂,裂劳臣之土,其为乖滥,胡可胜言!夫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书奏不省。
益州刺史种嵩举劾永昌太守刘君世以金蛇遗梁冀,事发觉,以蛇输司农。冀从乔借观之,乔不肯与,冀始为恨。累迁大鸿胪。时冀小女死,令公卿会丧,乔独不往,冀又衔之。建和元年,代胡广为太尉。桓帝将纳梁冀妹,冀欲令以厚礼迎之,乔据执旧典,不听。又冀属乔举汜宫为尚书,乔以宫赃罪明著,遂不肯用,因此日忤于冀。先是李固见废,内外丧气,群臣侧足而立,唯乔正色无所回桡。由是海内叹息,朝野瞻望焉。在位数月,以地震免。宦者唐衡、左悺等因共谮于帝曰:“陛下前当即位,乔与李固抗议言上不堪奉汉宗祀。”帝亦怨之。及清河王蒜事起,梁冀遂讽有司劾乔及李固与刘鲔等交通,请逮案罪。而梁太后素知乔忠,但策免而已。冀愈怒,使人胁乔曰:“早从宜,妻子可得全。”乔不肯。明日冀遣骑至其门,不闻哭者,遂白执系之,死狱中。妻、子归故郡。与李固俱暴尸于城北,家属故人莫敢视者。
论曰:夫称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践行,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若义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义,全生可也。(节选自《后汉书·李杜列传》)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桓帝将纳梁冀妹纳:娶 |
B.又冀属乔举汜宫为尚书属 :嘱托 |
C.冀又衔之衔:恨 |
D.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安:安定 |
以下四句话,省略的成分补充不正确的是 ( )
A.让即大将军梁冀季父,(梁让)还,拜太子太傅,迁大司农。 |
B.冀欲令以厚礼迎之,乔据执旧典,(桓帝)不听。 |
C.(你)早从宜,妻子可得全。 |
D.(杜乔)与李固俱暴尸于城北,家属故人莫敢视者。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乔做光禄大夫巡察兖州,处事公正,上表称赞太山太守李固政绩突出,且不惧陈留太守梁让与大将军梁冀有亲属关系,而勇于揭发其收受贿赂的行为。 |
B.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没有功绩而被封官,杜乔上书顺帝要赏罚分明,并揭发梁氏一门的罪行,得到上级的支持。 |
C.宦官唐衡等人共同诬陷杜乔,请求逮捕并治他的罪,但梁太后一向知道杜乔忠诚,没有治他的罪,这使梁冀非常愤怒。 |
D.作者以史家的眼光评价杜乔能够舍身取义,启示后人要将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4分)
(2) 在位数月,以地震免。(2分)
(3) 梁冀遂讽有司劾乔及李固与刘鲔等交通,请逮案罪。(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阅 江 楼 记
宋 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及,罔间朔南,存神穆清①,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夫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②,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阝厄 之严固,必曰:“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不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馀里而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宽袖的衣服)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耶?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功者,勒诸贞珉(铭刻于碑石)。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A.遂锡嘉名为“阅江”云锡:通“赐”,赐予 |
B.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幸:幸运 |
C.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柔:安抚 |
D.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罔:没有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悠然而动遐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金陵为帝王之州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C.见江汉之朝宗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
D.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其孰能讥之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语庄重典雅,委婉含蓄,颇具分寸,虽为应制之作,却不作一味的逢迎,在歌功颂德的同时,也意存讽劝,颇具特色。 |
B.文章第一段由叙述金陵的山川王气,引出对当今皇帝的歌颂。第二段写阅江楼的兴建和皇上登楼的所见所思。第三段由上文的所见所思,引起对历史陈迹的回顾。 |
C.全文结构严谨,转接自如,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景、抒情,描绘并歌颂了阅江楼所处地势的雄伟壮丽。 |
D.文章善用对比,如通过六朝至南唐与明朝的对比,阅江楼与临春、结绮、齐云、落星的对比,赞颂皇上的伟大功业,暗含讽谏之意。 |
将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
译文:。
(2)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
译文:。
(3)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蜗角之争
戴晋人①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②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③,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节选自《庄子·杂篇·则阳》)
【注】①戴晋人:魏国的贤人。
②通达:人迹所及之地。
③梁:指魏国都城大梁。
在庄子看来,蜗角之争争的是什么?从这则寓言我们可得到什么启发?
答:
阅读的文言文,完成7—9题。
答司马谏议书【注】
王安石
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司马谏议:即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右谏议大夫,曾写信指责作者的变法举措。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
B、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体恤
C、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特:只是
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愚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今具道所以 | B.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 |
C.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 | D.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必得以约契以报太子
翻译下列句子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