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此司法原则
A.确保了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 | B.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
C.损害了明代法律的权威性 | D.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
1924年7月,国民党召开党员联欢会,孙中山看到衣衫不整、肤色黝黑的农民冒着烈日前来参加,异常兴奋地对身边的宋庆龄说,“这是革命成功的起点”。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决定进行国共合作 | B.为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 |
C.决定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 D.孙中山认识到了农民的伟大力量 |
孙中山听到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他给列宁发去了贺电。贺电中说:“中国革命党对于贵国革命党之艰苦卓绝的奋斗,表示极大的敬意;而且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反映了
A.孙中山向俄国学习的强烈愿望 |
B.孙中山已经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C.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
D.孙中山决定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纯观点表述的是
A.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
B.公元前343年,亚里斯多德成为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 |
C.1783年美英在巴黎签订和约 |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
毛泽东在1949年致信宋庆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以下关于当时孙中山遗志即将实现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
B.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保障民主权利 |
C.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 |
D.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
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在他逝世后,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
A.民本主义思想 | B.民族主义思想 |
C.民权主义思想 | D.民生主义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