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宣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某校九年级1班学生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
材料一: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状况图表
陆地 |
陆地 |
耕地 |
矿产 |
森林 |
河流年流量 |
资源总量居世界位次 |
第三 |
第四 |
第三 |
第六 |
第六 |
人均占有值相当于世界平 均水平 |
三分 之一 |
三分 之一 |
二分 之一 |
五分 之一 |
四分之一 |
材料二:目前我国白炽灯的年使用量约为30亿,而节能灯在国内的年销售量只有3.56亿只,因此推广使用节能灯还有巨大空间。如果推广使用12亿只这样的节能灯,我国一年可节省858,48亿度,这相当于三峡电站一年的总发电量。
(1)材料一反映我国资源的状况是怎样的?
(2)请说说生活中你有哪些节约资源方面的小窍门。(两条即可,但不能和材料中重复)
(3)请你举出循环使用资源的两个事例。
(4)请你谈一谈循环使用教材的意义:
投身文化建设,提升探究能力
当前,我市正在大力加强文化姜堰建设。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决定行动起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请你参与其中。
【调查访谈】他们就青少年文化认同情况作了访谈,获得了下表中的信息:
青少年文化认同情况统计表 |
|
特别认同外来文化 |
37% |
只认同并支持民族文化 |
25% |
认同民族文化、借鉴外来文化 |
35% |
其他 |
3% |
(1)假如你是被调查者,你对民族文化的态度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理性思考】
(2)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建言献策】
(3)调查小组深入某社区进行调查,发现了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是他们撰写的调查报告的一部分,请你补充完整。
XX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存在的问题 |
对当地政府的建议 |
①年轻人对当地传统文化不屑一顾,缺乏传承,文化人才匮乏 |
① |
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较少,缺乏有效的管 理与维护,利用率较低 |
② |
【交流心得】
(4)探究活动结束后,九(1)班同学就这次活动召开了心得交流会。如果你是其中一员,请谈谈参加此次活动会有哪些收获?(至少从三方面回答,3分)
“超载严重,质量堪忧、监管不力……”在校车安全备受关注和质疑声中,中国政府针对校车安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环节,迅速制定法规“力保”校车安全。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起草的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于2011年12月11日正式全文公布,广纳民意。为保障校车通行和停靠安全,草案还对校车赋予三项优先权。
(1)国务院法制办牵头起草的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布,广纳民意,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什么基本方略?
(2)针对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体现了我国公民依法享有什么权利?若你的父母对此有意见,你能告诉他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行使这一权利?
(3)公民积极行使这一权利有何意义?
2011年7月23日,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在浙江温州境内发生追尾事故。尽管事故发生在铁路上,但在突如其来的灾祸面前,温州人用仁爱之心默默承受了苦难,并迅速行动起来,自觉地组织起救援队,参加救助工作,千余人自发排队献血、上万志愿者热心服务……温家宝总理对此予以高度评价“就是在这起灾难发生的时候,温州人民又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的另一面,那就是大爱的精神。”新华时评的评论是:温州市民生死大救援,彰显的是道德的力量。……今天再以“善行天下”“义行天下”而博得世人刮目相看!
(1)温州人民的大爱精神是什么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集中体现?为什么要弘扬这种精神?
(2)结合教材知识,谈谈为什么温州市民能再次博得世人刮目相看?
(3)结合材料和自己实际情况,谈一谈青少年如何向他们学习?
1969年8月15日,20岁的上海知青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献身。来到黑龙江逊克插队的近5000名上海知青陆续返城了,只留下了一位默默的守墓人、当年跟金训华一同跳入洪水中的陈健。30多年里,无论刮风下雪,陈健每年要到金训华墓地祭扫。他信守着当年战友下葬时自己心底默默许下的一个诺言:一辈子留在此地,陪伴这位长眠黑土地、再也不能还乡的战友。
陈健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的颁奖词是: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1)陈健的事迹为什么令中国感动?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怎样信守承诺?
眼看暑假到了,怎么办呢?我想出了一个“遥控”的办法:和孩子一起制订一份作息时间表,和计划书:进行一个小时的休息活动,画三幅小国画,写三张毛笔字,吹一个小时的长笛,做一个小时的作业,然后看电视,睡午觉,看书。看电视要有选择性,买份《中国电视报》,圈出适合她看并且她喜欢看的节目,定时看,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两小时。
计划订好之后,画一张表,每天登记,完成一项打一个勾。总体完成得好的奖励,否则处罚。
日复一日之后,孩子的习惯慢慢养成了,无论父母在家不在家,该做什么的时候,她会自觉去做。
(1)你如何理解“好孩子是惯出来的”?
(2)材料中,母亲最伟大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3)母亲的做法对你习惯的养成有何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