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东粤士人郭某,暮自友人归,入山迷路,窜榛莽中。约更许,闻山头笑语,急趋之,见十余人藉地饮。望见郭,哄然曰:“坐中正欠一客,大佳,大佳!”郭既坐,见诸客半儒巾,便请指迷。一人笑曰:“君真酸腐!舍此明月不赏,何求道路?”即飞一觥来。郭饮之,芳香射鼻,一引遂尽。又一人持壶倾注。郭故善饮,又复奔驰吻燥,一举十觞。众人大赞曰:“豪哉!真吾友也!”
郭放达喜谑,能学禽语,无不酷肖。离坐起溲,窃作燕子鸣。众疑曰:“半夜何得此耶?”又效杜鹃,众益疑。郭坐,但笑不言。方纷议问,郭回首为鹦鹉鸣曰:“郭秀才醉矣,送他归也!”众惊听,寂不复闻;少顷又作之。既而悟其为郭,始大笑。皆撮口从学,无一能者。一人曰:“或惜青娘子未至。”又一人曰:“中秋还集于此,郭先生不可不来。”郭敬诺。一人起曰:“客有绝技,我等亦献踏肩之戏,若何?”于是哗然并起。前一人挺身矗立;即有一人飞登肩上,亦矗立;累至四人,高不可登;继至者,攀肩踏臂如缘梯状。十余人顷刻都尽,望之可接霄汉。方惊顾间,挺然倒地,化为修道一线。郭骇立良久,遵道得归。
翼日腹大痛,溺绿色似铜青,着物能染,亦无潮气,三日乃已。往验故处,则肴骨狼藉,四围丛莽,并无道路。至中秋郭欲赴约,朋友谏止之。设斗胆再往一会青娘子,必更有异,惜乎其见之摇也! 《聊斋志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郭故善饮,又复奔驰吻燥故:本来,向来 |
B.芳香射鼻,一引遂尽遂:于是,就 |
C.离坐起溲,窃作燕子鸣窃:偷盗,盗窃 |
D.郭骇立良久,遵道得归遵:遵循,按照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郭秀才放达喜谑的一组是 ( )
①郭故善饮,又复奔驰吻燥,一举十觞 ②豪哉!真吾友也
③离坐起溲,窃作燕子鸣 ④方纷议问,郭回首为鹦鹉鸣曰
⑤方惊顾间,挺然倒地 ⑥郭骇立良久,遵道得归
A.①③④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粤士人郭某,傍晚从朋友那里回来。路过一片山地的时候不小心途中迷路,走在一片榛树林与草生长很密的地方。 |
B.在大家对奇怪的鸟叫声议论纷纷的时候,郭秀才回过头却听到鹦鹉的声音道:“郭秀才醉了,送他回去!” |
C.山中饮酒众人相约中秋的时候还要再次相聚,并要求郭一定要来。郭秀才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
D.《郭秀才》是《聊斋志异》中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优秀篇章。读后其景其情,令人难忘;其韵其味,耐人咀嚼。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惊听,寂不复闻;少顷又作之。
(2)往验故处,则肴骨狼藉,四围丛莽,并无道路。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下列对“师”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
③惑而不从师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不耻相师⑥孔子师郯子
⑦吾师道也⑧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 B.①③④/②⑥/⑤⑦/⑧ |
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 |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
下列各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拘于时②学于余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而耻学于师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 B.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
C.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 D.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
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
B.第二段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日“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遂进管仲进:保举,推荐 |
B.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
C.鲍叔不以我为贪以……为:认为 |
D.管仲因而信之信:相信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鲍叔牙“能知人”的一项是()
①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② 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③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④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⑤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⑥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A.①③⑤ | B.③④⑤ | C.②④⑥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
B.管仲执政善于顺应民情,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而且深知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
C.在柯地会盟中,桓公背弃了曹沫逼他订立的盟约。而管仲劝他信守盟约,说明管仲能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
D.司马迁认为管仲能够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值得赞颂。这一点与孔子见解不同。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鲍叔终善遇之。
译文: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
(3)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愿王释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①共谋,谗之王。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②,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于是吴任嚭政。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③,君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勾践世家》)
【注】①逢同:越国大夫。②鲍氏:齐国大夫鲍牧。③“伐柯者其则不远”:语自《诗经》,意思是用斧子伐木来做斧柄,样子就在眼前。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让:谦让。 |
B.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役反:从(齐国)回来完差。 |
C.请成越王曰:……请成:请求跟……讲和 |
D.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君:统治,治理 |
下列各组句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
B.伍员貌忠而实忍人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
C.越其可逆天乎倔生下,故久立与其客语 |
D.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
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吴国伍员和越国范蠡忠方直谏的一项是()
A.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 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 |
B.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 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 |
C.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 ‘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厄乎? |
D.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 |
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员谏吴王释齐灭越,吴不听,伐齐取胜后,更不听伍员一句忠言。 |
B.吴王始终听信太宰嚭的谗言,认定伍员欺君,于是赐属镂剑让他自杀。 |
C.四年后,越趁吴国力衰微伐吴,大胜,迫使吴王向越国求和以图保命。 |
D.范蠡谏越王:等了二十多年上天才将吴赐越,毋忘会稽之耻。终灭吴。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
(2)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
(3)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晏子对曰: “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识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故谗诌群徒之卒繁;厚身养,薄视民,故聚敛之人行;侵大国之地,耗小国之民,故诸侯不欲其尊;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仇敌进伐,天下不救,贵戚离散,百姓不兴。”公曰:“然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于是卑辞重币,而诸侯附,轻罪省功,而百姓亲,故小国入朝,燕鲁共贡。
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为人者重,自为者轻。景公自为,而小国不与,为人,而诸侯为役,则道在为人,而行在反己矣,故晏子知道矣。”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崇乐以从嗜欲乐:音乐 |
B.不阿党,不私色阿:迎合 |
C.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省:反省 |
D.为人,而诸侯为役役:奴役 |
下列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而小国不与失其所与,不知 |
B.其行公正而无邪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
C.故谗诌群徒之卒繁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D.灾害加于诸侯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叙述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齐景公最初轻视诸侯和百姓,没有将心思放在治国上。当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 便向晏子求教。 |
B.晏子通过对圣君和昏君的治国之道的对比,让齐景公知道了“宽厚爱人”的重要性。 |
C.齐景公认为晏子的说法很有道理,便依其法而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
D.墨子听说此事后,对晏子给与很高的评价,认为晏子的观点虽然在做法上违背了个人利益,但事实上却使更多的人能够依附于你。 |
把第I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2)“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