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制度发源于秦汉,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影响至现代。下列关于隋唐时期完善御史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 A.确立中尉一职主管京畿地区的治安 |
| B.创设刺史定期到郡县和诸侯国巡查 |
| C.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 |
| D.设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情况 |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
| 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 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
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 A.二人所处时代不同; |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
| C.学术思想不同; | D.谈论的问题不同 |
春秋时期“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 A.仁者爱人 | B.克己复礼 |
| C.为政以德 | D.有教无类 |
某中学历史探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
|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
|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
|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 B.“天地为万物之本” |
|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