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合群云者,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此稍学哲理者所能知也。吾中国谓之为无群乎?彼固庞然四百兆人,经数千年聚族而居者也。”
——《梁启超选集》
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以相对于世界其他现代民族国家。他提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材料二 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如果以1919年为分界线,那么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化。孙中山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但统一国家内民族融合与相互认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他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异同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1919年发生“转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中,(苏寰)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催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唯寰挺身而去。——《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设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1990年民族地区自治的情况
自治区 |
5个 |
自治州 |
30个 |
自治县(旗) |
124各 |
材料三“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歌曲《爱我中华》选段
请回答:(1)材料一中反映的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现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什么制度?这一政策实行有何重要意义?
(3)两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1955年,在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1)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
(2)根据所学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3)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的中国外交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一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假使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严守联合国的原则,那么,它们推行这些原则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没有人会来冒犯它们。
————丘吉尔1946年在美国富尔顿的演说
材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三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请回答:(1)材料一中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的国家和地区指的是哪些?
(2)根据材料二,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
(4)举例说明这一时期美苏对抗给欧洲和亚洲带来了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例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
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交易所等。……买空卖空、形同赌博,经商者突然暴富、顷刻破产的事例司空见惯。
……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
材料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欧洲社会的‘价格革命’”“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欧洲出现了什么现象?材料二中的“价格革命”有何重要意义?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涉及的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历史意义?
材料三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和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兹为增加本国船运和鼓励航海,本届国会及其权力机关规定: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这以后,亚洲、非洲或美洲,或该三角洲的任何部分……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生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爱尔兰共和国,或所有的任何其他地方、岛屿、殖民地或领土。
——引自英国《航海条例》1851年
(2)材料三表明英国《航海条例》的直接目的是什么?由此引发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结果如何?有何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