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饱受社会现实摧残的人们,在看到可爱萌呆的娃娃们时,脆弱的爱心被瞬间激化。见证别人的亲情,才能想起自己的家。你或已为人父母,或尚在寻觅红尘,但你总面对关于孩子的问题。 |
| B.日本社会老龄化日益明显,但老人与子女同住的现象却在逐年下降,65岁以上老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从1980年的70﹪左右,逐年递减至2000年的50﹪以下。 |
| C.钓鱼岛目前的局面是日方一手造成的。日方的所作所为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是对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严重损害中日关系,也损害了本地区的稳定。 |
| D.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前进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有的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有的是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对存在的问题,政府要先从自身找原因、想办法。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
|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
|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
|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 A.①②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
|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
|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
|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
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
|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
|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
|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
|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
|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