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共6分,每题2分)
女航天员要面对哪些挑战
2014年9月13日,中国航天员中心副总工程师黄伟芬在第27届太空探索年会上表示:“考虑到未来任务对航天员的需求,加上目前航天员队伍里已有两名女性,所以暂时不会在第三批中选拔女航天员。”那么,女航天员要面对哪些挑战呢?
女性的体力不如男性。女性的平均体力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二,其中女性上半身的体力为男性的50%,下半身的体力则为男性体力的70%。这种体力上的差异无论是在地面上还是在太空中都是一样的。
也许有人认为,在太空失重状态下男女在体力上的差异已没有意义了。其实不然,航天员在太空中也有许多体力劳动,特别是在太空中行走时,需要上半身大量的体力劳动。因为航天员在太空中其实并不只是在行走,而是要完成各种太空维修保养、设备安装和科学试验任务,这些工作都需要用上肢和手来完成。有些工作如果让女航天员来完成,可能就有一定的困难。女航天员在每月生理周期期间不宜进行太空行走。因为在这种时候,女航天员的全身血容量减少,进行太空行走容易患减压病。
一般而言,女性的血压比男性低,外周血管阻力也比男性低,但心率却比男性高。在对航天员太空飞行后的立位耐力实验中发现,出现晕厥前期症状的航天员中女性比男性多,这些女航天员的心率明显增加,血压明显降低。所谓立位耐力实验就是在飞行以后,让航天员从躺卧位立即站起来,如果出现头晕眼花的情况,就是立位耐力下降。女性的立位耐力一般都不如男性,航天飞行以后女航天员的立位耐力下降得更为明显。
但另一方面,美国俄亥俄州医学院罗威廉教授研究发现,在30岁至40岁期间,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大,载人航天飞行可能进一步增加这种风险。相反,女性由于受体内高水平雌激素的保护,不易患冠心病。大量数据表明,在航天飞行中男航天员比女航天员更容易发生室性心律不齐,而且长期飞行比短期飞行更容易患这种疾病。第一次发生室性心律不齐的是“阿波罗15号”航天员欧文,他和航天员斯科特在月球上行走时都感到手指尖剧烈疼痛和肿胀。欧文在回到指挥舱后不久还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返回地面21个月以后,欧文又发生心肌梗塞。
从生理构造、心理素质来讲,女性的耐久力比男性强,心理素质稳定性高于男性,耐寂寞能力也高于男性。男女搭配在空间站工作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率。
欧洲航天局生命科学部主任施密特表示,空间站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全部由女航天员来完成的长期航天任务,其效果更为理想,因为女航天员在一起工作,积极主动,互相配合,没有竞争,因此更有利于完成任务。罗威廉教授更是建议未来人类的第一次载人火星旅行,最好全部由女航天员来完成。
另外,男性体内铁的含量比女性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男性体内铁的含量可能会升高到中毒水平。还有,女性体重比男性轻,需要的热量较少,产生的废物也比较少,因此女性更适合长期航天飞行。
人类探索太空和开发太空的进程是无止境的,如果没有女航天员,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1.下列关于“女航天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女航天员之间能积极主动互相配合,她们在空间站工作,工作效率高,错误率低。
B.女航天员的立位耐力一般都不如男性,她们在每月生理周期期间不宜进行太空行走。
C.女航天员与男航天员相比,不易患室性心律不齐,是因为她们受体内高水平雌激素的保护。
D.女性的耐久力比男性强,心理素质稳定性高于男性,耐寂寞能力也高于男性。女性更适合长期航天飞行。

2.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女航天员要面对的挑战的一项是      (   )

A.女性体力不如男性,特别是上半身的体力不如男性,心率也比男性高。
B.女性在30岁至40岁以外的年龄段进行航天飞行,更容易患冠心病。
C.女性完成各种太空维修保养、设备安装和科学试验任务比男性更困难。
D.女性的立位耐力不如男性,易出现晕厥前期症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女性的平均体力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二,即使是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下,也不能认为男女体力上的差别已经无意义了。
B.男性体内铁的含量比女性高,因此,在航天飞行中,一些男航天员可能会出现中毒现象,而女航天员出现中毒现象的几率较小。
C.人类探索太空和开发太空的进程是无止境的,这一过程离不开女航天员,她们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D.女航天员因体重较轻,需要热量较少,产生的废物比较少,所以更适合从事航天工作。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丰收岭绿岛
梁衡
从戈壁新城石河子出发,汽车像在海船上一样颠簸了三个小时后,我登上了一个叫丰收岭的地方。这已经到了有名的通古特大沙漠的边缘。举目望去,沙丘一个接着一个,黄浪滚滚,一直涌向天边。没有一点绿色,没有一点声音,不见一个生命。我想起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丁在我国新疆沙漠里说过的一句话: “这里只差一块墓碑了。”好一个死寂的海。再往前跨一步,大约就要进入另一个世界。一刹那,我突然感到生命的宝贵,感到我们这个世界的可爱。我不由回过身来。
只见沙枣、杨、榆、柳,筑起莽莽的林带。透过绿墙的缝隙,后面是方格的农田,红的高粱,黄的玉米,白的棉花,正扬着笑脸准备登场。这大概就是丰收岭名字的由来。
起风了,风从沙漠那边来,那苍劲的沙枣,挺起古铜色的躯干,挥动厚重的叶片;那伟岸的白杨,拔地而起,在云空里傲视着远处的尘烟;那繁茂的榆柳拥在白杨身下,提起她们的裙裾,笑迎着扑面的风沙。绿浪澎湃,涛声滚滚,绿色就在我的身后,我不觉胆壮起来。这绿色在史前原始森林里叫人恐怖;在无边的大海上,让人寂寞;在茫茫的草原上,使人孤独。而现在,沙海边的这一点绿色啊,使人振奋,给人安慰,给人勇气,只有在此时此地,我才真正懂得,绿色就是生命。现在,这许多的绿树,连同她们的根须所紧抱着的泥沙,泥沙上覆盖着的荆棘、小草,已勇敢地深入到沙海中来,形成一个尖圆形的半岛。我沿半岛的边缘走着,想到最前面去看看那绿色和黄沙的搏斗。前面杨、榆、柳那类将帅之木已经没有,只派这些与风沙勇敢肉搏着的尖兵。她们是红柳、梭梭树、沙拐枣、沙打子旺等灌木,一簇簇,一行行。要论个人容貌,她们并不秀气,也不水灵,干发红,叶发灰,而且稀疏的枝叶也不能尽遮脚下的黄沙。但这是一个伟大的群体,方圆几百亩,我抬头望去,一片朦胧的新绿,正是“沙间绿意薄如雾,树色遥看近却无”。这绿雾虽是那样的淡,那样的薄,那样的柔,但却是一张神奇的网,她罩住了发狂的沙浪,冲破了这沉沉的死寂。我沿着人工栽植的灌木林走着,只见一排排的沙土已经跪伏在她们的脚下,看来这些沙子已被俘获多时,沙粒已经开始黏结,上面也有了稀疏的草,有了鸟和兔子的粪,已有了生命的踪迹。
治沙站的同志告诉我,前两三年这脚下是流动的沙丘,我们引进这些沙生植物后,沙也就驯服多了。梭梭林前涌起的沙梁,像一匹嘶鸣的烈马,虽将头身探起老高,但还是跃不过树丛。那树踩着它的身子往上长,将绿的枝去抽它的背,用绿的叶去遮它的眼,连小草也敢“草假树威”,到它的头上去落籽生根。它终于认输了,气馁了,浑身被柒绿了。治沙站的同志又转过身子,指着远处那些高大的防风绿墙说:“七八年前,连那些地方也是流沙肆虐之地。”我停下脚来重新打量着这个绿岛,她由南而北,尖尖地伸进沙漠中来,像一支绿色的箭,带着生命世界的信息,带着人们征服荒原的意志,来向这块土地下战表了。漠风吹过来,这个绿岛上涛声滚滚,潮起潮落,像一股冲进荒漠里的绿流,正浸润着黄沙,慢慢地向内渗移。
我联想到,千百年来流水剥去了大地的绿衣,挟带着泥沙冲进碧波滔滔的大海。黄色在海口渐渐蔓延,渐渐推移,于是我们的海域内竞出现了一座黄海。这是大自然的创造。而现在,人们却让沙海边出现了一座绿岛。这是人的创造。
我在这座人工绿岛上散步,细想着,这里的绿不同于黄河上碧绿的水库,也不同于天山上冷绿的天池,那些绿的水,是生命的乳汁,是生命的抽象,是未来的理想;而这里的绿,就是生命自己,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的现实。
丰收岭的绿岛啊,就从这里出发,我们会收获整个世界。
我从西北回来顺手摘了三片绿叶。亲爱的读者,你看,西北还荒凉吗?我可以骄傲地宣布,我们的西北将会出现历史上最美丽的时期。(选自《梁衡散文集》,有改动)
简要分析开头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结合文意,赏析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
(1)红的高粱,黄的玉米,白的棉花,正扬着笑脸准备登场。
(2)梭梭林前涌起的沙梁,像一匹嘶鸣的烈马,虽将头身探起老高,但还是跃不过树丛。
文章第二段先说丰收岭之绿是“一点绿色”,后又说“这是一个伟大的群体”,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文章结尾说“丰收岭的绿岛啊,就从这里出发,我们会收获整个世界”,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网络文学的新贡献桫椤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但是,基于人类情感的稳定性,文学所要表达的人的内心世界已是“常量”状态,唯有文学的形式才是“变量”。从甲骨文到当代长篇小说,
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我们看到的多是形式上的变化,文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并无太大的差别。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其“新”也在形式上。
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文学要以“书”的形式存在的历史,网络成为文学的载体,文学的传播方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文字的黑白意境被光怪陆离的光电幻境所取代。如同从原始岩画、陶器到青铜,从竹木简到帛和纸,文学又一次迎了载体形式的变化,这是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
除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变化,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注入的另一股新力量,是它所引起的文本形式的变化。从早期的《悟空传》到改编为电视剧走红的《甄嬛传》,它们都在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本样式发挥着吸引读者的优势。叙述以对话为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模仿网络聊天的样式;段落容量短小,甚至以句号分段,每一句话都成为一段,令读者从冗长、复杂的文本段落中解脱出,以轻松、快捷的愉悦体验完成阅读。受此影响,当代文学作品在文本形式上正在悄然变革,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短小精悍的对话和叙述。
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用语和对网络语言的大量运用上。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话言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特别是在大量的对话描写中,基本上是日常口语的翻版,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是纯粹的形式艺术,即便是那些“无厘头”的篇章,也一定在表达某种意义。望文生义地理解“网络文学”,仿佛网络是形式,而文学是内容,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网络文学也不是文学在网络上流传这样简单。在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中,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进行着新的探索。
以网络小说为例。网络文学的某些类型正走在一条文学的“返祖”道路上,诸如那些神魔、仙侠、玄幻等类型化作品,它们的创作甚至直逼文学头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作者并非像文学的祖先们那样,以懵懂的目光认知世界,而是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不过在所谓“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文学性思考,将作品所反映的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信息时代临,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网络文学也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面对争论和质疑,网络文学也亟待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努力呈现出新的面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关于“网络文学”,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它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新”在形式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
B.它的载体形式发生变化,由以“书”为载体转为以网络为载体,传播方式由静态转为动态。
C.它影响当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使传统文学期刊的作品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
D.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基本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都是日常口语的翻版。

关于网络文学的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本样式上,网络文学的叙述以对话为主,段落容量短小,阅读体验轻松、快捷。
B.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大量运用日常生活用语和网络语言,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C.在寻求意义表达上,网络文学某些类型的作者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D.它将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上,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是“常量”,文学的形式是“变量”,文学的变化多是形式上的变化。
B.在文学的“返祖”方面,网络文学追求的是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
C.“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思考,因为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
D.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文学主流表达方式,面对争论和质疑,要讲行自我调整与变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曲园奇人张元勋
①作为当代杰出的文史大师和研究屈原的专家,张元勋却长期被人们所忽略。他的思想如天马行空,纵横捭阖;他的学问博大精透,高深莫测。
②张元勋留给世人的总是传奇式的形象。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与沈泽宜贴出北大第一张大字报《是时候了》而被卷入政治漩涡,历经二十三年才得以平反;苦心钻研,爬罗剔抉,以《九歌十辨》立于学术之林;以凄厉感伤的文笔、洞察世事的眼光,高屋建瓴地写出了扛鼎之作《林昭之死》;退休后忽发奇想,立志经商,三载五年,家藏富足;晚年患癌,以惊人的毅力和达观的情怀,延年益寿十余载。
③张元勋饱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神话传说,民风习俗,谣谚俚语,似有千军万马埋伏于胸。其演讲,则激情洋溢,眉飞色舞,汪洋恣肆,汩汩滔滔,如江河东流,不可遏抑;其为文,则妙笔生花,精思附会,如影随形,闪转腾挪,如风卷残云,天女散花。有一次校方安排他与另一位大师级人物李新宇同作报告,原定每人各讲一节,不料,张元勋由一个话题扯开头,竟一发不可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讲得群情激昂,风云变色。而李新宇教授无奈之下,只好暂回办公室,等张元勋驰骋完飞天流云般的想象为止。其奇由此可见一斑!
④在曲园,他的授讲方式曾经招致非议。其实,这大概是种浅层次的误读。张元勋师承北大教授游国恩,游的学术思想和讲授风格对其影响颇深。游国恩讲课,必有两名弟子立其身后。上课开讲,一语既下,万箭齐发,东冲西突,如万马奔腾;两名弟子挥笔板书,一刻不停,或狂风骤雨,或溪流淙淙。张元勋讲到情动处,亦是如此。他吟哦《离骚》,摇首甩额,疾徐有方,开合有度,诵到深情处,泪如泉涌,手之足之舞之蹈之。半方讲堂,竟成为人生舞台,由他演绎出屈原一段段跌宕起伏而又荡气回肠的愁苦人生。
⑤张元勋中等身材,白净面皮,一副眼镜横架在鼻梁之上,越发显得器宇轩昂。走起路来,不斜视,腰板如青松而立。儒雅中略带洒脱,颇具古人名士风范。即便晚年,满头银光,仍精神矍铄,激情万丈,讲话声如洪钟,气运丹田,底气十足。
⑥他心胸宽广,直言快语,对人对事,指点评述,褒贬是非,毫无隐晦。对孔子,张元勋极鄙其为人。他讲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时,面露不悦;讲“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趋进,翼如也”时,更是话语中冷得让人心寒。他边讲边从讲台这头飞也似的跳到那头,学着孔子猥琐的样子,只逗得满堂喝彩。还有一次,著名教授胡授昌与他同开学术讲座,胡当时讲“《金瓶梅》导读”,张元勋的开场白颇为独到,对老友的调侃之意竟溢于言表,“《金瓶梅》在我们学校只有一套,读过的,也许只有他,别人连读都没读过,他却要来导读,这不是‘胡导’吗?”听讲者一时惊呆,随后掌声如雷。他对同学谢冕评价颇高,而对刘绍棠上正课时偷写小说,语多微词。但那时,谢冕已是朦胧诗派的领军人物,而刘绍棠也已在小说界声名远播。
⑦张元勋历经风霜,而其心态泰然,但他却时刻保留着赤子情怀。为人父,总觉愧对妻儿亲情;为人子,则又颇感辜负养育之恩。他在自述中写道:“1979年秋天,我的不幸的儿子来到这人世的早晨,他的父母就像两个乞丐,我们的财产就只有一条旧棉被。而我竟无处去为他报户口,他是万里浩荡神州中无计存身的奴隶的后裔,是一个‘编外’的‘黑人’。”其语悲怆感人,泣天地,动鬼神,催人慨然涕下。李新宇教授回忆张元勋年轻时每当过生日,即早晨起床,赤身裸体,朝着埋葬母亲的方向磕头跪拜,为母亲去世身在牢狱不能尽孝送终而赎罪。其情之悲,竟无以言表。
⑧爱憎分明,敢爱敢恨,嫉恶如仇,正是他一生精神与品格的写照。对朋友,对学生,肝胆相照,坦诚相对,天地可鉴。对于那些曾经中伤过他的人,他往往忍而又忍,百般无奈,必拍案而起,绝不姑息避让。他始终相信天地间必有正义和公正,他要真正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节选自《中国作家网》,作者乔山艮,有删节)
请概括说出你从张元勋身上学到了什么?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张元勋独特讲课方式的主要因素。
本文标题“曲园奇人张元勋”好在何处?
张元勋一生经历了许多人生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人应有一种贵族精神
博华
中国经济发达了,神州富人雨后春笋般地崛起。富裕起来的暴发户们,大都以贵族自居,自以为有了钱就是贵族。我们现在大部分中国人所理解的贵族生活就是住别墅、买宾利车、打高尔夫,就是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对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实际上,这不是贵族精神,这是暴发户精神。在我们中国人的概念中,贵族学校就应该享受贵族般的优越条件,有贵族样的优越生活。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意识里,富与贵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但事实上这是两回事儿。富是物质的,贵是精神的。正因为我们对贵族精神存在着严重的误读,导致我们中国人过去不但不提倡贵族精神,反而极力批判贵族精神。
英文里的noble,除了有“贵族”的含义外,还有“出身高贵的”“高尚的”“伟大的”“崇高的”“卓越的”“辉煌的”等含义。英国人所指的贵族并不一定是那些非常有钱的人,主要是指那些有着高贵气质,做人很绅士的那部分人,也就是具有贵族精神的人。他们心目中的“贵族精神”包括高贵的气质、宽厚的爱心、悲悯的情怀、清洁的精神、承担的勇气;以及坚韧的生命力、人格的尊严、人性的良知、不媚、不娇、不乞、不怜;始终恪守“美德和荣誉高于一切”的原则。因此,“贵族精神”并不必然地为那些出身“贵族”的人所垄断,普通的平民只要不断努力学习,坚持塑造自己的人格状态,同样是具有“贵族精神”的贵族。贵族精神,首先就意味着这个人要自制,要克己,要奉献自己,服务国家。中国人提倡“富贵”,但“富”和“贵”却是两码事。“富”是物质层面的,“贵”是精神层面的。中国人虽然实现了物质层面的富裕,但很多人却无法逾越精神层面的障碍,达到“贵”的高度。这其中的原因与我们不提倡贵族精神不无关系。
贵族精神的高贵之处,那就是干净地活着,优雅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孟子所提倡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就是一种贵族精神。儒家鼓励人们做君子,不做小人。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就是一种富有贵族精神气质的人。今天,国人普遍缺乏贵族精神,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基于这样一种意义,精神的贵族和所谓富有之人应该是没有关系的。精神的贵族不一定富有,富有之人不一定是贵族。因为这种贵族精神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未来的国民素质决定着它发展的方向和发达的程度。让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充盈一种贵族精神对提升和改善中国人的素质来说实在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大好事情。
(节选自《光明日报》)
下列各项中,对“贵族精神”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高贵的气质、宽厚的爱心、悲悯的情怀、清洁的精神、承担的勇气都是贵族精神。
B.坚韧的生命力、人格的尊严、人性的良知、不媚、不娇、不乞、不怜也是贵族精神。
C.孔子所提倡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就是一种贵族精神。
D.贵族精神,首先就意味着这个人要自制,要克己,要奉献自己,服务国家。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国人普遍缺乏贵族精神”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与我们中国人不提倡贵族精神,极力批判贵族精神有关。
B.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C.很多人无法逾越精神层面的障碍,达到“贵”的高度。
D.“贵族精神”为那些出身“贵族”的人所垄断,普通的平民无法具有。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贵族生活就是住别墅、买宾利车、打高尔夫,就是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对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B.在英国,贵族是指那些有着高贵气质、做人很绅士、具有贵族精神的人,而不是那些非常有钱的人。
C.“富”是物质层面的,“贵”是精神层面的,富与贵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D.因为贵族精神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所以,精神的贵族不一定富有,富有之人不一定是贵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永恒的托尔斯泰
①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妮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竞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竞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②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现代文学展示着现代的人生?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③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像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那里.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④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语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⑤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教。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妮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美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太有些小气?
⑥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不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是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了一把镰刀。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试一试刀刃”。“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布片,快步走过。托尔斯泰叫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一些钱”。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些什么,想必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⑦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请根据第①段文字简要说明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变化过程。
结合文章,简要赏析文中划线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①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
②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噪噪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
本文写托尔斯泰,为什么要写到那么多现代作家?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作者为什么说“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试结合全文作简要回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