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共6分,每题2分)
女航天员要面对哪些挑战
2014年9月13日,中国航天员中心副总工程师黄伟芬在第27届太空探索年会上表示:“考虑到未来任务对航天员的需求,加上目前航天员队伍里已有两名女性,所以暂时不会在第三批中选拔女航天员。”那么,女航天员要面对哪些挑战呢?
女性的体力不如男性。女性的平均体力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二,其中女性上半身的体力为男性的50%,下半身的体力则为男性体力的70%。这种体力上的差异无论是在地面上还是在太空中都是一样的。
也许有人认为,在太空失重状态下男女在体力上的差异已没有意义了。其实不然,航天员在太空中也有许多体力劳动,特别是在太空中行走时,需要上半身大量的体力劳动。因为航天员在太空中其实并不只是在行走,而是要完成各种太空维修保养、设备安装和科学试验任务,这些工作都需要用上肢和手来完成。有些工作如果让女航天员来完成,可能就有一定的困难。女航天员在每月生理周期期间不宜进行太空行走。因为在这种时候,女航天员的全身血容量减少,进行太空行走容易患减压病。
一般而言,女性的血压比男性低,外周血管阻力也比男性低,但心率却比男性高。在对航天员太空飞行后的立位耐力实验中发现,出现晕厥前期症状的航天员中女性比男性多,这些女航天员的心率明显增加,血压明显降低。所谓立位耐力实验就是在飞行以后,让航天员从躺卧位立即站起来,如果出现头晕眼花的情况,就是立位耐力下降。女性的立位耐力一般都不如男性,航天飞行以后女航天员的立位耐力下降得更为明显。
但另一方面,美国俄亥俄州医学院罗威廉教授研究发现,在30岁至40岁期间,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大,载人航天飞行可能进一步增加这种风险。相反,女性由于受体内高水平雌激素的保护,不易患冠心病。大量数据表明,在航天飞行中男航天员比女航天员更容易发生室性心律不齐,而且长期飞行比短期飞行更容易患这种疾病。第一次发生室性心律不齐的是“阿波罗15号”航天员欧文,他和航天员斯科特在月球上行走时都感到手指尖剧烈疼痛和肿胀。欧文在回到指挥舱后不久还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返回地面21个月以后,欧文又发生心肌梗塞。
从生理构造、心理素质来讲,女性的耐久力比男性强,心理素质稳定性高于男性,耐寂寞能力也高于男性。男女搭配在空间站工作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率。
欧洲航天局生命科学部主任施密特表示,空间站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全部由女航天员来完成的长期航天任务,其效果更为理想,因为女航天员在一起工作,积极主动,互相配合,没有竞争,因此更有利于完成任务。罗威廉教授更是建议未来人类的第一次载人火星旅行,最好全部由女航天员来完成。
另外,男性体内铁的含量比女性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男性体内铁的含量可能会升高到中毒水平。还有,女性体重比男性轻,需要的热量较少,产生的废物也比较少,因此女性更适合长期航天飞行。
人类探索太空和开发太空的进程是无止境的,如果没有女航天员,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1.下列关于“女航天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女航天员之间能积极主动互相配合,她们在空间站工作,工作效率高,错误率低。 |
B.女航天员的立位耐力一般都不如男性,她们在每月生理周期期间不宜进行太空行走。 |
C.女航天员与男航天员相比,不易患室性心律不齐,是因为她们受体内高水平雌激素的保护。 |
D.女性的耐久力比男性强,心理素质稳定性高于男性,耐寂寞能力也高于男性。女性更适合长期航天飞行。 |
2.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女航天员要面对的挑战的一项是 ( )
A.女性体力不如男性,特别是上半身的体力不如男性,心率也比男性高。 |
B.女性在30岁至40岁以外的年龄段进行航天飞行,更容易患冠心病。 |
C.女性完成各种太空维修保养、设备安装和科学试验任务比男性更困难。 |
D.女性的立位耐力不如男性,易出现晕厥前期症状。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女性的平均体力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二,即使是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下,也不能认为男女体力上的差别已经无意义了。 |
B.男性体内铁的含量比女性高,因此,在航天飞行中,一些男航天员可能会出现中毒现象,而女航天员出现中毒现象的几率较小。 |
C.人类探索太空和开发太空的进程是无止境的,这一过程离不开女航天员,她们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
D.女航天员因体重较轻,需要热量较少,产生的废物比较少,所以更适合从事航天工作。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凡·高的向日葵
余光中
早在巴黎时期,凡·高就爱上了向日葵。1888年初,他南下阿罗,定居不久,便邀高敢从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去阿罗同住。这正是凡·高的黄色时期,更为了欢迎好用鲜黄的高敢去黄屋同住,他有意在十二块画板上画下亮黄的向日葵,作为室内的装饰。
1888年8月底,凡·高去阿罗半年之后,写信给弟弟说:“我正在努力作画,起劲得像马赛人吃鱼羹一样;要是你知道我是在画几幅大向日葵,就不会奇怪了。我手头正画着三幅油画……。所以这一幅是浅色衬着浅色,希望是最好的一幅。既然我盼望跟高敢同住在自己的画室里,我就要把画室装潢起来。除了大向日葵,什么也不要……整组画将是蓝色和黄色的交响曲。每天早晨我都乘日出就动笔,因为向日葵谢得很快,所以要做到一气呵成。”
过了两个月,高敢就去阿罗和凡·高同住了。不久两位画家因为艺术观点相异,屡起争执。耶诞前两天,他的狂疾初发。耶诞后两天,高敢匆匆回去了巴黎。凡·高住院两周,又恢复作画,直到1889年2月4日,才再度发作,又卧病两周。1月23日,在两次发作之间,他写给弟弟的一封长信,显示他对自己的这些向日葵颇为看重,而对高敢的友情和见解仍然珍视。
他说:如果你高兴,你可以展出这两幅向日葵。高敢会乐于要一幅的,我也很愿意让高敢大乐一下。所以这两幅里他要哪一幅都行,无论是哪一幅,我都可以再画一张。你看得出来,这些画该都抢眼。我倒要劝你自己收藏起来。这种画的格调会变的,你看得愈久,它就愈显得丰富。何况,你也知道,这些画高敢非常喜欢。他对我说来说去,有一句是:那……正是……这种花。你知道,芍药属于简宁(Jeannin),蜀葵归于郭司特(Quost),可是向日葵多少该归我。
足见凡·高对自己的向日葵信心颇坚,简直是当仁不让,非他莫属。这些光华照人的向日葵,后世知音之多,可证凡·高的预言不谬。在同一封信里,他甚至这么说:如果我们所藏的蒙提且利那丛花值得收藏家出五百法郎,说真的也真值,则我敢对你发誓,我画的向日葵也值得那些苏格兰人或美国人出五百法郎。
凡·高真是太谦虚了。五百法郎当时只值一百美金,他说这话,是在1888年。几乎整整一百年后,在1987年的3月,其中的一幅向日葵在伦敦拍卖所得,竟是画家当年自估的三十九万八千五百倍。要是凡·高知道了,会有什么感想呢?要是他知道,那幅《鸢尾花圃》售价竞高过《向日葵》,又会怎么说呢?
1890年2月,布鲁塞尔举办了一个二十人展。主办人邀请凡·高参展。凡·高寄了六张画去,《向日葵》也在其中,足见他对此画的自信。结果卖掉的一张不是《向日葵》,而是《红葡萄园》。非但如此,《向日葵》在那场画展中还受到屈辱。参展的画家里有一位专画宗教题材的,叫做德格鲁士,坚决不肯把自己的画和那盆不堪的向日葵一同展出。在庆祝画展开幕的酒会上,德格鲁士又骂不在场的凡·高,把他说成笨瓜兼骗子。罗特列克在场,气得要跟德格鲁士决斗。众画家好不容易把他们劝开。第二天,德格鲁士就退出了画展。
凡·高的《向日葵》在一般画册上,只见到四幅:两幅在伦敦,一幅在慕尼黑,一幅在阿姆斯特丹。凡·高最早的构想是整组画将是蓝色和黄色的交响曲,但是习见的这四幅里,只有一幅是把亮黄的花簇衬在浅蓝的背景上,其余三幅都是以黄衬黄,烘得人脸颊发燠。
凡·高嗜画向日葵,该有多重意义。向日葵昂头扭颈,从早到晚随着太阳转脸,有追光拜日的象征。德文的向日葵叫Sonnenblume,跟英文的sunflower一样。西班牙文叫此花为girasol,是由girar(旋转)跟so1(太阳)二字合成,意为绕太阳,颇像中文。法文最简单,把向日葵跟太阳索性都叫做soleil。凡·高通晓西欧多种语文,更常用法文写信,当然不会错过这些含义。他自己不也追求光和色彩,因而也是一位拜日教徒吗?
其次,凡·高的头发棕里带红,更有红头疯子之称。他的自画像里,不但头发,就连络腮的胡髭也全是红焦焦的,跟向日葵的花盘颜色相似。至于1889年9月他在圣瑞米疯人院所绘的那张自画像(也就是我中译的《凡·高传》封面所见),胡子还棕里带红,头发简直就是金黄的火焰;若与他画的向日葵对照,岂不像纷披的花序吗?
因此,画向日葵即所以画太阳,亦即所以自画。太阳、向日葵、凡·高,三位一体。
另一本凡·高传记《尘世过客》诠释此图说:向日葵是有名的农民之花;据此而论,此花就等于农民的画像,也是自画像。它爽朗的光彩也是仿自太阳,而文生之珍视太阳,已奉为上帝和慈母。此外,其状有若乳房,对这个渴望母爱的失意汉也许分外动人,不过此点并无确证。他自己(在给西奥的信中)也说过,向日葵是感恩的象征。作者为什么说“太阳、向日葵、凡·高,三位一体”?
余光中在文中反复引用凡·高写给其弟的书信内容,这样有什么作用?
除了多次引用凡·高给弟弟的书信外,本文还使用了哪些写作方法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
一百年后凡·高的一幅向日葵作品拍卖价格竟然是百年前的他自估的三十九万八千五百倍时,而且《鸢尾花圃》售价高过《向日葵》。要是凡·高知道了,你认为他会有什么感想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山水画的意境
从我国绘画史上看,历唐以后,从五代至宋、元,山水画高度发展,画论也相应地开始触及山水画的特殊艺术境界问题。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一节中,曾有关于“意”的说法,但没有涉及意与象的关系问题。宋代是山水画的成熟时期,山水画理论也日趋形成。杰出的山水画家郭熙,在山水画的创作和鉴赏中,开始具体地阐发了“意”这一概念,并说“境界已熟,心乎以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可以看出郭熙已经接触到山水画意境范畴的问题。元代山水画,在主观意兴表达方面,有了划时代的发展,但在画论中都还没有明确地提出“意境”的概念。至明代笪有光,才在其所撰的《画筌》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一词。他不仅发展了荆浩的“真景”说而提出“实境”、“真境”、“神境”论,而且还对郭熙所触及到的“意”与“境”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有了进一步发挥,已经论述到山水画“境”范畴的一些问题。可以说,山水画意境说,是从笪有光开始正式提出。以后明、清两代画论中,对意境范畴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进一步阐发,构成了我国古典山水画论中的意境理论。
意境是所有艺术作品共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无论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在动与静之间,时间与空间之间,都要彰显意境;意境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目的,是艺术在立体方面的延伸,也是提升作品感染力的重要因素。元代山水画“四大家”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吴镇,他们似乎更多的继承了唐宋的传统,虽说风格不同,但就意境表现的主要倾向来说,则是一致的;在融汇富有个性和情致的笔墨与物象上,更多的是主观意识的表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就是典型的代表。把时间的坐标定格在明代,文徵明、沈周仍是元四家正续,唐寅、仇英虽然取法宋画,但整体意境倾向,也趋于主观。从明末的董其昌到清代的“四王”,包括极富创造性的朱耷、石涛等仍趋于这种类型。
纵观历代名作,留白成了创建意境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文人画在意境层面上的另一个升华。创造画之意境的手法有很多,运用这些手法之目的,是为了加强空间境想的感染力。留白就是造成这种感染力的手段之一,它留给观者再创造的空间。宋代的扇画中空白几乎占了画面的一半以上。如《秋林水鸟》《岩关古寺》,前者画的水畔一角,既没画水,也没有交待对崖,作者画的是山岫一隅,既没有画远山,也没画云雾,但使观画者并不感到缺少什么,反而能产生远远超出画面的联想。画是空间艺术,在动态和静态的描绘中多以动中求静,静中求动,一直在生着,动着,在谐和而有规律的状态中活动着,使画面产生美学上的价值和观赏性。留白成了山水画的一种特殊语言,山水画在平远、深远、高远的空间建构中,不自觉的使留白成了创设趣味和意境的重要元素。下面对文中山水画的“意境”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就是意与象的关系问题,是其二者的高度统一。 |
B.意境一词在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的画论中首次出现。 |
C.意境在元代山水画中主要体现在主观意兴表达方面。 |
D.意境在明、清两代的画论中得到进一步阐发,形成理论。 |
下面对艺术作品中“意境”所起的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的艺术类作品无一例外都需要意境这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
B.意境是艺术作品吸引观众的重要表现,是提升作品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
C.元、明、清三代的山水画家在对意境的追求方面并不完全一致。 |
D.《富春山居图》中彰显的主观意识就是画家在意境追求上的体现。 |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熙具体阐发了“意”,而笪有光则进一步论述了“境”,从而正式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说。 |
B.画是空间艺术,自古至今的画家们对意境的追求成为了绘画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 |
C.留白是山水画家增强自己画作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它给观赏者以无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
D.本文阐述山水画意境理论产生的过程,画家对意境的追求以及达成这种意境的重要途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追踪逃亡者
①气喘吁吁的逃亡者自以为已经逃过了追踪,殊不知他留下了更多的线索,因为没有比身体更会背叛我们的了。
②在这座城市里,假如有一个叫罗杰的在逃犯,所有的警察都在追捕他:是他犯下了命案,就像卡里•格兰特在《西北偏北》里那样?还是他掌握了国家机密,一如威尔•史密斯在《全民公敌》里扮演的角色?或者和《第九区》里的沙尔托•科普雷一样,是名高危病患那样?这些都无所谓。我们只知道,借助夜色的掩护,他在遍布全城的监视摄像头下消失了。成功脱逃了?当然没有!因为人们的身体总是会出卖自己的主人。首先是体温,它在红外线下是最容易被察觉的。人类与所有的热血动物一样,永远靠燃烧能量来维持身体活动,持续散发出相当于100瓦灯泡那样的辐射。再没有比使用特殊的望远镜或摄像头识别一个清晰浮现在稍冷背景前的热血两足动物更容易的事了。这种侦测手段甚至在几十公里外都是有效的。
③我们的身体也会经常留下一些气味。为了帮助维持身体的热量平衡,我们有300万到400万条汗腺。汗液包含水和盐,还有尿素和氨水。汗液本身没有什么气味,但会由于寄生在皮肤上细菌的繁殖发出令人作呕的酸味。
④汗水和成百上千个从腋下和腹股沟的特殊腺体集中散发出来的号称信息素的气味分子,可以组成每个人特殊的气味线索。它可以影响到身边数米范围内的环境,并持续几个小时之久,足以让警犬大展身手。
⑤当然,罗杰可以穿上石棉防护服来隐藏体温,喷洒廉价古龙水来掩盖自己的气味。但是不呼吸对他而言实在太困难了。尽管呼吸的声音就连本人也很难觉察,但还是可以被几十米外的监听装置捕捉到。另外,罗杰一张嘴就会在空气里呼出不同气体的混合物。其中自然包括从肺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来自胃的丙醇和数种碳氢化合物(乙烷、2甲基戊烷、异戊二烯等)。在封闭空间中,这一混合气体能明白无误地指示有人存在。
⑥即使气味还不足以出卖罗杰,他的心脏也会改变这一切。首先,人类心脏以每分钟约70次的频率搏动,这一人类特有的节奏引发一种典型的振动,能够被一些仿地震仪原理制造的仪器在几米内探测到。
⑦另外,心脏细胞和所有的肌肉细胞一样,也有肌电活动。在医院中,医生往病人皮肤上粘贴电极测量这一活动,而更尖端的仪器现在已能对微弱的心肌电活动实施远程探测。最后,可能背叛我们的还有大脑。它由60亿至100亿个神经元组成,它们通过神经电信号进行交流,这样用于探测心电活动的仪器同样也能对此进行远程探测。但鉴于神经电信号比较弱,有效探测范围目前还不超过几厘米。或许几年后这个距离能大大增加。总之,即使在密闭的掩体内,罗杰也不太可能逃脱追踪。当然,这些探测器不仅可以用来制服暴徒,还能成为制造大团圆结局的神奇工具。想象一下其他的罗杰:这一个或许是少年帆船爱好者,不巧被巨浪卷走;那一个或许与妻子在参加野外滑雪时被雪崩掩埋;那一个或许是科学家在参加某地考察时与自己的组织失去了联系……体温或者心跳等都可能让他们得救。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1)因为没有比身体更会背叛我们的了。
(2)想象一下其他的罗杰:这一个或许是少年帆船爱好者,不巧被巨浪卷走;那一个或许与妻子在参加野外滑雪时被雪崩掩埋;那一个或许是科学家在参加某地考察时与自己的组织失去了联系……本文第一段说“更多的线索”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本文有哪些特色?请结合文章第二、三段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永恒的灯光
①很小的时候,我住在单门独户的红砖瓦房里。夜晚的时候,周围一片漆黑,出门上厕所还要打着手电筒。每次听到什么风吹草动的声音,都吓得脊背一阵发凉。后来,我家搬到了楼房里,而且周围也全是楼房。每天夜晚,即使熄灭房内的所有灯火,也能被对面楼的灯光照得像黎明时分一样,有着灰蒙蒙的可见度。因此,为了睡个好觉,就不得不在卧室的窗户后面挂上厚厚的窗帘,来抵挡这些入侵的光线。
②其实,我从心底里喜欢这些夜晚中来自他方的光亮。
③我常常在熄灯睡下之后,眼睛半睁半闭地望着那些从窗帘与墙壁之间的缝隙里溜进来的光线。我感到自己尽管在黑暗中独自一人,但那些光线却给我带来了持久的抚慰与温暖。有时候,我闭着眼睛还没有睡着,但突然感到眼皮上方一下子暗下来了,似乎有什么庞然大物快要落下来,我赶紧睁开眼睛,但我什么也看不见,除了黑暗的压迫。那个时刻,我对那片突然消逝的光亮产生了深切的怀恋。我的有着小小失落的内心甚至对提早熄灯的人有了一丝淡淡的怨怒。
④或许我是个害怕孤独的人,窗外的灯光让我意识到他人与我同在的时候,我的内心就获得了某种平静。我喜欢在晚上读书写作的间隙望望窗外的灯光,至少有几百扇发光的窗户能够进入我的视野。刚刚进入夜晚的时候,四周的窗户几乎全部都是灯火通明,而且能够看到窗户上的阴影在闪烁和跳动——那是电视屏幕的亮光。这时候的外界的灯光对我而言意义不大,我觉得过于热闹,而我自己的内心也还停留在白天的喧闹之中。等到再晚一些,那些窗户就接二连三地失去了光明,剩下的还亮着的窗户开始显得更耀眼了,也更突出了。它们在我眼里有了明确的方位和坐标,就像一个人获得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我望着它们,想想它们后面的主人们都在干些什么。我觉得自己以这种方式和他人乃至人类达成了深刻的精神关联,尽管这个他人是无名的、未知的、想象的、陌生的、虚构的。
⑤我是个喜欢晚睡的人。关心我的人总劝我改掉这个不良的习惯,我自己其实也想改掉,因为我觉得人的生活不能违背天然的规律。但我晚睡成瘾,难以戒除。很多人晚睡是因为城市的夜晚充满了各种娱乐的诱惑和骚动,而我置身在城市的夜晚则是想索取一点属于自己的宁静。由于晚睡,我的整个生活时间和社会的运作时间产生了巨大的错位,我经常要气喘吁吁地从自己的生活时间中赶到社会的运作时间中。这种错位的张力经常让我有种筋疲力尽的感觉。我有时会想起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艺术通过对抗时代来取得自身的进步。”难道我就是这样一位“对抗时代”的“艺术家”?我可以这样自嘲,但实际上我是迷恋于一种生活的虚拟的自由,就像一个孩子偷偷脱离了旋转木马的轨道,他获得了短暂的自由,看到了另外的风景。我就是那个孩子,我看到了夜晚的灯光,我觉得那些光线像是特殊的道路:它们通向他人,也通向比他人和自己更大的存在。
(选自《散文》2012年第6期《窗下的事物》,作者王威廉)文章最后一段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说“我从心底里喜欢这些夜晚中来自他方的光亮”?请联系全文回答。
本文写了大量“我”在成长历程中对“灯光”的感受。作者这样写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教育在儒学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孔子被奉为“至圣先师”,孔子以后的历代儒家,他们也大多数既是思想家、政治家,而同时又都是杰出的教育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上就是尊孔读经的儒学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的许多积极因素,多来源于儒家人物直接的教育实践。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儒家教育思想中的许多成分,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儒家“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适应了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包含以下两种含义:第一,从人的外在性来看“有教无类”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地域与国别,不分贵族与平民,人人都应该受教育。第二,从人的天赋素质以及后天的习惯与行为方面来看,“有教无类”是指不论智愚、不论品行善恶,只要诚心求教,都应当给与教育。这不仅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同样存在深远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发展教育则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首要任务,教育公平则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话题。
当今社会的教育公平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教育机会公平。它的一个极端是教育机会均等,但在现有条件下,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我国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主要表现为:农村初中生辍学、中学阶段的择校、不同省市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城市打工者子女入学及某些教育腐败等。这些问题是显性的,反映的是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总的说来,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阶层差异明显。另一个是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虽然必定存在发展的差异,但是不应该存在由学生家庭背景、性别、种族和学校条件、教师态度等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差异。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在当今这样一个教育资源有限社会中,仍存在实施的困难性,但其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对我们改革教育制度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和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是现代改革的时代特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使大多数人接受教育是社会应为之追求的方向。
其次,儒家“因材施教”的倡导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虽然他并没有在理论上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 ,但却始终将之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中。所以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
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说,接受教育在家庭背景、性别、民族和性格等因素存在差异。教育本应以学生实际出发,既要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个别差异,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发挥。但在高考这无形指挥棒的指导下,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单一化,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将学生培养成善于高考的模子。这样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了“高分低能,理化知识强,事件经验缺乏”的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会给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构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在当今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的是多方位的复合型人才。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所以说“因材施教”才是扭转局面的关键。 最后,儒家思想比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孔子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善于自省、明于外察,别人身上好的品质和坏的方面都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自己则应该加以分辨和取舍。进而鼓励学生在老师面前不要谦让甚至有时候学生也可以作老师。在中外教育史上,像孔子这样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属罕见。这对于我们现在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来说,具有启发意义。
(节选《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就是尊孔读经的儒学教育,来源于儒家人物直接的教育实践。 |
B.在先秦时期教育中,儒家“有教无类”的思想已经体现出它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对现代的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 |
C.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始自孔子,孔子还在理论上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 |
D.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培养成善于高考的模子,使得教育越来越来倾向于单一化。 |
E.只有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下列关于“因材施教”这一思想,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B.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
C.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D.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儒家的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现实意义?
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北京大学创造机会鼓励学校保安队员学习。17年来,该校共有300名保安员获取了大学文凭。北大帮保安调整适合学习的岗位和班次,北大的一些课程也允许保安员们旁听,一些教授也非常喜欢好学的保安员,有的老师不仅向他们赠送书籍,还把自家的旧电脑送给了保安员,方便他们学习;另外,北大工会组织开办的平民学校每年也都会给保安员们留出20个听课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