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和图2分别是20世纪两次国际会议的历史记录。从图1到图2的会议,英、法两国对德国的态度变化是
图1巴黎和会图2慕尼黑阴谋
A.从争霸到结盟 | B.从结盟到扶植 |
C.从宰割到纵容 | D.从对抗到联合 |
漫画图中的文字部分是:“原谅我,同志,但这机会实在太诱人了。”对此幅漫画理解错误的是
A.斯大林手中握的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B.本图揭示了苏联在战争初期处于劣势的根本原因 |
C.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最终也自食恶果 |
D.苏联签此条约实际上纵容了德国对法国、英国的侵略 |
慕尼黑的妥协后张伯伦和达拉第被热情的群众欢呼为和平的使者。罗斯福总统也向张伯伦道贺,对他说:“做得好”。英联邦各国领袖更是喜形于色。加拿大总理写道:“容我向您转达加拿大人民热诚的贺意……我与僚属及政府,对您对人类的贡献表示无尽感佩。”二战前这种情况反映了
①以为妥协可以维护和平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
②当时的欧美人士对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尚未形成清醒认识
③北美的政客希望通过战争拖垮欧洲
④罗斯福、张伯伦和达拉第都是战争狂徒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①②④ |
二战爆发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指英、法)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但英、法仍然对德国心存侥幸,幻想德国人在战争打响后,会东侵苏联。三个“小孩”分别指
A.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 | B.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 |
C.西班牙、南斯拉夫、波兰 | D.卢森堡、荷兰、比利时 |
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明确的总体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A.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
B.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 |
C.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 |
D.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