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中国某个时期经济发展时说:“这些工厂好像商业组织,可是他们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他们是制造者,可是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这类企业是
A.可能属于19世纪70年代的民营企业 |
B.可能使用机器生产,产品用于供应皇室和贵族 |
C.为民族工业出现或发展创造了条件 |
D.在建国初期发挥过作用 |
邓小平曾说,80年代国际上可以说是非常动荡充满危机的年代,但“我们有信心,如果反霸权主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的和平,这是可能的。我们也正是这样努力的。不仅世界人民,我们自己也确确实实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上述讲话反映中国外交的任务是
A.为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环境 | B.延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C.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 | D.联合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 |
以下是某一时期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统计数据(按当年价格计算)单位:元
年份 |
全国居民 |
农民 |
非农业居民 |
工、农消费水平对比(以农民为1) |
1953年 |
87 |
69 |
181 |
1:2.6 |
1954年 |
89 |
70 |
183 |
1:2.6 |
1955年 |
94 |
76 |
188 |
1:2.5 |
1956年 |
99 |
78 |
197 |
1:2.5 |
1957年 |
102 |
79 |
205 |
1:2.6 |
——国民收人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年)
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哪一结论最正确
A.体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的差异 B.农民与市民的身份不平等
C.当时我国商品经济不繁荣 D.农民消费低,自然经济仍存在
“在分配土地的过程中集体的活动非常活跃,当地的积极分子陆续出现并被吸收为干部。农村的街道房屋等外表形象没有什么改变,但各个人的身份地位则因他们参加会议和各种新的活动而有所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了国民政府从来没有设想过的农村机构。”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大跃进”运动 | B.“人民公社化”运动 |
C.农业合作化运动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某学者在评价某次革命时说,这次革命的前提是“对政治共同性作出新的解说”,这次革命“所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自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这次“革命”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 B.辛亥革命 |
C.五四运动 | D.国民革命 |
《1902—1911年海关贸易十年报告》中记载:“中国人对于茶树的剪枝和拔疏一向抱有反感,并且认为在一块土地上种的茶树越多,茶叶的产量就越大”,“茶农经常要等待茶树长满茶叶之后,一次全部摘光,这样,削弱了茶树的再生能力,降低了第二次及第三次收成的质量。”材料说明了当时
A.传统农业在西方经济冲击下发展艰难 |
B.西方茶叶的种植和生产量都远超中国 |
C.西方农业种植技术冲击中国传统农业 |
D.传统种植业观念陈旧且管理方法落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