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FeCl3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为可逆反应,某小组同学对该反应进行实验探究。
(1)甲同学首先进行了实验1。
实验 1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ⅰ.取2 mL 1 mol·L-1 KI溶液, 滴加0.1 mol·L-1 FeCl3溶液3滴(1滴约为0.05 mL,下同)。 |
ⅰ.溶液呈棕黄色。 |
|
ⅱ.向其中滴加2滴0.1 mol·L-1 KSCN溶液。 |
ⅱ.溶液不显红色。 |
①写出FeCl3溶液与KI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②加入KSCN溶液的目的是 。
③甲同学认为溶液不显红色的原因是反应体系中c(Fe3+)太低,故改进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2。
实验 2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ⅰ.取2 mL 0.1 mol·L-1 KI溶液, 滴加0.1 mol·L-1 FeCl3溶液3滴。 |
ⅰ.溶液呈棕黄色。 |
|
ⅱ.向其中滴加2滴0.1 mol·L-1 KSCN溶液。 |
ⅱ.溶液显红色。 |
|
ⅲ.继续加入2 mL CCl4,充分振荡、静置。 |
ⅲ.液体分层,上层红色消失,变为棕黄色,下层呈紫红色。 |
本实验改用0.1 mol·L-1 KI溶液的目的是 。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实验2中加入CCl4后上层溶液红色消失的原因: 。
(2)甲同学认为“用CCl4萃取后上层溶液仍为棕黄色”的原因是I2未被充分萃取,但乙同学查阅资料得到信息:I2、I3-在水中均呈棕黄色,两者有如下关系:I2+I- I3-。于是提出假设:萃取后的溶液呈棕黄色的主要原因是存在I3-。
①为验证假设,乙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实验3。
实验3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ⅰ.取1 mL实验2中棕黄色的上层清液,再加入2 mL CCl4, 振荡、静置。 |
ⅰ.液体分层,上层呈黄色,下层呈紫红色。 |
|
ⅱ.取1 mL饱和碘水,加入2 mL CCl4, 振荡、静置。 |
ⅱ.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呈紫红色。 |
实验3的结论是 。
②甲同学依据乙同学的实验设计思路,选用实验2中的试剂,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了更加严谨的实验,证明了平衡I2+I- I3-的存在。
请你补充完整他设计的实验步骤:将实验2中下层紫红色溶液平均分成两份,分装于两支试管中,向试管1中加入1 mL水,振荡、静置;向试管2中 。
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 。
有一瓶无色气体,可能含有HCl、H2S、CO2、HBr、SO2中的一种或几种,将其通入氯水中得无色透明溶液,把溶液分成两份,向一份中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另一份中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也有白色沉淀,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①原气体中肯定有SO2,②原气体中可能有SO2,③原气体中肯定没有H2S、HBr,④不能肯定原气体中是否含有HCl,⑤原气体中肯定无CO2,⑥原气体中肯定有HCl.
A.①③④ | B.②④ | C.①③⑥ | D.①③⑤⑥ |
某溶液中含有较多的Na2SO4和少量的 Fe2(SO4)3。若用该溶液制取芒硝(Na2SO4·10H2O),可供选择的操作有:
①加适量H2SO4溶液;②加金属钠;③结晶;④加过量NaOH;⑤加强热脱结晶水;⑥过滤。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A.②⑥③ | B.④⑥①③ | C.④⑥③⑤ | D.②⑥①③⑤ |
在做氨的催化氧化实验时,铂丝不能接触氨水,原因是…( )
A.铂丝的温度高,接触氨水会使氨气大量逸出 | B.红热铂丝会与氨水反应,使铂丝腐蚀 |
C.防止铂丝温度降低而不能起催化作用 | D.防止爆炸 |
某学生的实验报告有如下数据:①用托盘天平称取11.7g食盐;②用量筒量取21.48mL盐酸;③用容量瓶配制210mL1mol/L的硫酸溶液;④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用去18.20mLNaOH溶液,其中数据合理的是……()
A.①④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
在CO2中混有少量的O2、H2S、水蒸气和HCl,今用下列四种试剂①浓硫酸;②饱和CuSO4溶液;③饱和NaHCO3溶液;④红热的铜丝,除去上述杂质而得到纯净的CO2气体,此混合气体通过四种试剂的顺序最好是……( )
A.②①③④ | B.③④①② | C.④①③② | D.②③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