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
材料二:2013年5月25日,李克强总理在瑞士参观访问。一位瑞士大学生问他,作为中国总理是否还有时间读书,李克强笑着回答,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读书。总理在追忆自己燕园生涯时说:“我来这里寻觅的不仅仅是知识,亦是为陶冶一种性情,修养一种学风。”
前总理温家宝说“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1)结合材料一,谈谈应该怎样对待文化多样性。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角度说说为什么两位总理都如此重视阅读?
地域特征对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山西就是“黄土文化”的代表之一。山西远离海洋,临近黄河,因此,山西人具有憨厚朴实、注重传统的性格特点。
广东则是“海洋文化”的代表地区。“海洋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所以广东人容易包容和接受外来文化和新鲜事物。山东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受“海洋文化”和“黄土文化”的双重影响,所以山东人具有南方人和北方人双重的性格特点,一方面精明能干,另一方面豪爽冲动。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山西人、广东人、山东人为什么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善的感受和体现,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2011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幸福”成为其中一大热词。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已成为共识。各地代表根据本省省情提出增进人民“幸福感”的具体做法,如:北京代表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代表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各地代表根据本省省情提出增进人民“幸福感”的理由。
核能被认为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核能的和平开发和利用对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核泄漏事故的发生又会造成一定的灾难。
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使人谈“核”色变,日本一些国民呼吁禁止利用核能发电,也引发了人类对核能的审视和反思。加强核安全建设刻不容缓。2011年5月30日,德国宣布将于2022年前彻底放弃核能发电。
在当前中国加速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煤炭等化石燃料无法解决电力供应紧张和节能减排等压力问题,新能源如风电、太阳能、水电资源等因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难以发挥主要作用。开发利用清洁高效能源的核电,是中国能源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说明如何看待合理开发和利用核能。
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物品质、口感而被广泛应用到食品加工领域。由于滥用和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近段时间关于食品添加剂的事件频发,“三聚氰胺”、“染色馒头”、“瘦肉精”等报道接二连三地见诸报端,食品变“毒品”。食品添加剂在广大消费者心中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
通过科学研究和实验,不使用防腐剂也具有危险性,因为变质的食物往往会引起人们食物中毒。另外,防腐剂除了能防止食品变质外,还可以杀灭曲霉素菌等产毒微生物。因此,国家禁止滥用和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要求企业必须按国家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有关知识分析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过程。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针对我国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物价上涨、行业、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的货币政策,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结合材料,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