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为此,列宁说:“……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材料三 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我们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肯定还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世界在变化,中国也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向前发展。只有不断与时俱进,中国才能充满活力。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在农业上的调整?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各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思想主张。(2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出现了哪些变化?(5分)
材料二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3)材料二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指出其主要意图。(6分)
材料三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4)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7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1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地改革,党和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公元467年一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清除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
(2)从内容看两次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
(3)两次改革各自的反对势力有哪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反对者”最不满的措施。
(4)我们从以上改革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系统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在自然科学方面,他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上,贴什么“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签……是错误的”。在文学艺术方面,他指出:限制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闻人物等待,这种限制是不对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
(2)简述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由此得出什么经验?
(3)21世纪的今天,“双百”方针有何意义?
简答题(共12分)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请举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和戏剧作品各一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年来国内影视界,粗制滥造、情节荒唐、内容离奇的各类“抗日神剧”,让人们对抗战历史认识模糊。令人意外的是拍摄于抗战时期的美国抗日剧《dragon seed》(龙种)一度在网络爆红。该片在美国政府的影响下,对中国军民的抗战进行了大量正面描述。电影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电影制片人伯尔曼将所有抗战场景中使用的军服、帽徽等道具都做了模糊的处理,看不出国共两党任何一方的标志痕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政府正面宣传中国抗战、伯尔曼在电影中做模糊化处理的原因做简要分析,并概括该电影的历史意义。(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