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亚洲,孙中山和甘地分别领导了本国的反帝斗争。
材料一 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第一步使武力与国民相结合,第二步使武力为国民之武力,国民革命必于此时乃能告厥成功。”……他说,“对于欧洲人,只用仁义去感化他们……一定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
——王志光《孙中山反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 一种道德的,乃至具备宗教唯纬度的社会运动。他所追求的不是以恶对抗恶,亦非以善对抗恶——在甘地看来,过激的“对抗”本身就不是善的——而是以善消融、驯化恶。
——羽戈《“非暴力”何以“不合作”》
请冋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这一思想的形成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甘地在印度解放斗争中的思想精髓是什么?在这一思想精髓的指引下,甘地领导了哪一政治运动?结果如何?
(3)孙中山和甘地分别以不同方式领导着本国的反帝斗争。我们评价这两种不同斗争方式的正确标准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门无寒门,下门无士族”者也
——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自 《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请回答:
(1)分别指出以上三则材料的选官制度 并说明选官标准的是什么?3分)
(2)以上选官制度中你认为哪一制度较合理,其影响是什么?
(3)以上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候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 百官志》
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及其特点
(2) 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些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分别有什么影响?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一:近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送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1)材料一中的现象是什么历史事件产生的结果?根据材料分析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世界市场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指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方式。
主题二: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材料三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3)结合茶丝出口变化情况,说明19世纪中期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联系所学,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主题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
(4)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促进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的因素。
(13分) 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很高的程度。
材料一
![]() |
![]() |
![]() |
![]() |
材料二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经过朱熹的构建,一个庞大的以人的伦常秩序为本体的儒学体系得以建立。佛、道两教关于个体修炼与宇宙论、认识论的思想精粹被广为摄取入内。 (何国松《中国文化简史》) |
请回答:
(1)依据两组材料,概括宋代出现的文化现象。(6分)
(2)结合所学,分析宋代出现这些文化现象的原因。(4分)
(3)结合所学,分析上述文化现象产生的影响。(3分)
(1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和新艺术创造的要求,一种既能回顾寻根于古希腊的戏剧表现方法,又可以立基于世俗音乐的主调风格音乐,终于在1600年前后应运而生,在音乐舞台上出现了歌剧这一体裁。
材料二 路德的宗教改革学说不同于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关键在于,路德认为灵魂获救完全是信徒个人的事,而中世纪的理论则认为灵魂获救需借助中介人或代祷者。
——李平晔《人的发现》
材料三 思想市场指的是思想有自由表达的环境,百家争鸣,执政者不但不禁锢思想,反而着力创造思想自由的氛围,鼓励思想论争,自己则对救世主张择善而从。我国历史上曾两次出现了思想市场——春秋战国时代和民国初年五四时期。……改革需要新思维,需要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新的见解,需要各方人士为改革出谋献策。……中国的改革发展需要“思想市场”。
——袁刚:《思想市场会使中国更有前途》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歌剧的出现是顺应了怎样的“时代潮流”?这一“时代潮流”对当时的文学、艺术、科学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列出这一时期在文学、美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代表人物(各举一例)。(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称为“人的发现”的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17—18世纪欧洲逐渐形成思想市场,其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