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皮鞋美国货,二块洋钿买来个;三日穿过贼贼破,四穿凉棚洞眼多;五(嗯)看罪过勿罪过,六(落)去还要重买过;七(切)记勿买外国货,八(百)样东西拆烂屙;九(究)竟要买啥个货,十(实)实在在中国货。”这首宁波话数字民谣直接反映出
①美国商品价廉物美 ②外国商品充斥宁波市场 ③宁波民众提倡国货 ④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著名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作‘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等于宣布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部分——公有制及中央计划体制——的抛弃。”这则材料无法揭示出史实是
| A.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市场化取向 |
| B.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原有禁忌 |
| C.中国市场经济抛弃了公有制和计划体制 |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创新 |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不久,梁漱溟先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与其观点一致的是
|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 B.要彻底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
|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5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产业革命精神”主要追求
| A.实现民主政治 | B.民族独立富强 |
| C.工业化的实现 | D.发展资本主义 |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辫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述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 B.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
|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 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
| 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