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1952年底)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关于战争的文章非常多,如《冀中的地道斗争》、《抗美援朝》、《乌龙山剿匪记》等。也有歌颂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景象的,如《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另外课本还大量选用了苏联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和高尔基的《海燕》等。
材料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秋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和鲁迅同时期的名家几 乎集体消失……语文教科书几乎成了时事宣传手册。……根据有关研究者提供的材料,当时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15篇,其余16篇记叙文中,有13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的,有2篇是表扬钢铁产量的突破,有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
材料三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一些语文老师注意到,在新世纪的语文课本中,“爱情”这一曾经讳莫如深的字眼也不再那么敏感。……一些学者认为,爱情题材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为当前教育补充了情感与人文的元素”。在外国作品的选编方面,新世纪的中小学语文课本视野更加开阔、包容。……根据研究者的统计,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分别有92篇 和89篇,占所有课文的20%和16.8%,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表 现出了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均选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分析该时期所编写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8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出现的新变化。(3分)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中得到的启示。(4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柏拉图的教育贡献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做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
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后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关心人。
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
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由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
--摘自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 1928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之一)尼赫鲁在给甘地的信中写道:"我认为你对西方文明作了极其不公正的评价,将它不足之处过于夸大了。"
--摘自马克垚《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
……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了起来。
--摘自[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
(1)据材料一,根据甘地的经济思想。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C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西欧人均C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摘编自[美: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年份





1921-1929年
3.0
1.7
4.3
9.4
7.1
1930-1937年
9.9
2.7
0.7
-3.9
-0.3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材料四中国在1887午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扬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CDP水平的走势。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C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汁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C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C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