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不断变化、调整,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人类在推进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经受严峻的挑战。
材料一 世界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中,但他们却没有担当此重任的胸怀。他们出于狭隘的私利,互相勾心斗角,大搞秘密交易。签署的一系列条约非但没有如制定者宣称的那样保证了世界的和平,反而加深了各国间的矛盾和仇恨,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20世纪一系列灾难的根源。
——戴维·辛克莱
材料二 (1946年)丘吉尔提出“一个明确而实际的行动建议”,号召英、美结合特殊的“兄弟联盟”,共同垄断“制造原子弹的秘密”,“配备一支国际武装力量”,联合使用两国遍布全世界的海、空基地,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材料三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出现。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1)材料一中为保证战后世界和平而签订的条约,与中国有关的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客观评价这一系列条约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中“丘吉尔……号召英、美……联合起来对付俄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美国为对付俄国采取了什么政策?为实现在军事方面的联盟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3)材料三中“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什么?依据材料三回答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为了保卫和平,从来不,也永远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材料二: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说:“近百年来,中国没有派过一兵一卒去占领任何国家的一寸土地,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干涉。我们不希望,也不怕外国干涉。”
材料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病故前写了一首诗《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
⑴材料一中的“邻人”指谁?当时中国进行了一场什么战争?
⑵材料二中温总理的话说明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政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⑶材料三中的诗表达了台湾人民怎么样的心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一五”时期,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0%左右。1978年后,农民均收入更是大幅提高,年均增长率达到12.7%。
材料三:
内容 类型 |
人均收入 |
大学生比例 |
生态环境 |
城乡东西部差距 |
当前小康水平 |
近1000美元 |
11% |
恶化 |
较大 |
2020小康社会 |
3000美元 |
20% |
有所改善 |
比较均衡 |
⑴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出现的哪两大失误与挫折?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⑵材料二中我国农民收入在两个时期快速增长分别得益于哪些农业改革(政策)?
⑶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当前达到的小康水平是怎样的?2020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又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4年泉州市后渚港出土的南宋中型远洋商船。船长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200吨以上。
材料二: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 1 ),加以管理。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外国商人是中国海船的常客。
材料三: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市舶:古代中国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亦指海外贸易。)
请回答:
(1)请在材料二的划线处填空。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当时外国商人成为中国海船常客的原因。〈答出2个要点〉
(3)材料一反映了宋朝造船业的发达,请利用材料二、三,分析其中的原因.〈答出2个要点〉
请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天宝二年(743年)12月,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涨腹。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65页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2)上述材料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如图,请你仔细观察《隋朝大运河》图,按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地名。
运河两端:
A. (地名) |
B. (地名) 运河四段: |
C. |
D. E.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