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沈鲤,字仲化,归德人。嘉靖中举乡试。师尚诏作乱,陷归德,已而西去。鲤策贼必再至,急白守臣,捕杀城中通贼者,严为守具。贼还逼,见有备,去。四十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大学士高拱,其座主① 又乡人也,未尝以私谒。
神宗在东宫,鲤为讲官。尝令诸讲官书扇,鲤书魏卞兰《太子颂》以进,因命陈清大义,甚悉。神宗咨美,遂蒙眷。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旋进左赞善。每直讲,举止端雅,所陈说独契帝心。帝亟称之。连遭父母丧,帝数问沈讲官何在,又问服阕期,命先补讲官俟之。万历九年还朝。
明年秋,擢侍讲学士,再迁礼部右侍郎。寻改吏部,进左侍郎。屏绝私交,好推毂贤士,不使知。十二年冬,拜礼部尚书。鲤初官翰林,中官黄锦缘同乡以币交,拒不纳。教习内书堂,侍讲筵,皆数与巨珰②接,未尝与交。及官愈高,益无所假借,虽上命及政府指,不徇也。
鲤素鲠亮。其在部持典礼,多所建白。念时俗侈靡,稽先朝典制,自丧祭、冠婚、宫室、器服率定为中制,颁天下。帝忧旱,步祷郊坛,议分遣大臣祷天下名山大川。鲤言使臣往来驿骚,恐重困民,请斋戒三日,以告文授太常属致之,罢寺观勿祷,帝多可其奏。初,藩府有所奏请,贿中贵居间,礼臣不敢违,辄如志。至鲤,一切格之。中贵皆大怨,数以事间于帝。帝渐不能无疑,累加诘责,且夺其俸。鲤自是有去志。而时行③衔鲤不附己,亦忌之。鲤遇事秉正不挠。压于一贯④,志不尽行。而是时一贯数被论,引疾杜门,鲤乃得行阁事。云南武弁杀税使杨荣,帝怒甚,将遣官逮治。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乃不果逮。时一贯虽称疾杜门,而章奏多即家拟旨,鲤力言非故事。
鲤既积忤一贯,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 ,因鲤乞休,遽命与一贯同致仕。赓⑤疏乞留鲤,不报。既抵家,疏谢,犹极陈怠政之弊。年八十,遣官存问,赉银币。鲤奏谢,复陈时政要务。又五年卒,年八十五。赠太师,谥文端。
(节选自《明史·沈鲤传》)
注:①座主:主考官。 ②珰:宦官。③时行:指申时行,明代官员。④一贯:指沈一贯,明代官员。⑤赓:指朱赓,明代官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而西去已而:不久。 |
B.益无所假借假借:宽容。 |
C.鲤力言非故事故事:先例 。 |
D.遽命与一贯同致仕致使:退休。 |
下列对文章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 |
B.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 |
C.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 |
D.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鲤很有远见和谋略。师尚诏作乱,攻占归德又向西逃去后,沈鲤估计贼人还会再来,于是告诉驻守大臣严加防守,后贼人果然返回。 |
B.沈鲤很有才学。他曾非常详尽地解释《太子颂》的大义。神宗即位,讲官中只有他的陈说符合皇帝的心意,因此得到皇帝的赞赏。 |
C.沈鲤关心百姓疾苦。在皇帝因担心旱灾而想要派遣大臣到全国的名山大川祈祷时,沈鲤怕增加百姓负担而向皇帝进谏。 |
D.沈鲤忠君爱国。八十岁的时候,皇帝派遣官吏探望他,他不仅上奏答谢,而且极力陈述懈怠政务的弊端。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数问沈讲官何在,又问服阕期,命先补讲官俟之。
(2)而是时一贯数被论,引疾杜门,鲤乃得行阁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吕祖泰,字泰然,吕夷简六世孙,吕祖俭从弟,寓常之宜兴。性疏达,尚气谊,学问该洽。遍游江、淮,交当世知名士,得钱或分挈以去,无吝色。饮酒至数斗不醉,论世事无所忌讳,闻者或掩耳而走。
庆元初,祖俭以言事安置韶州。既移瑞州,祖泰徒步往省之,留月余,语其友王深厚曰:“自吾兄之贬,诸人箝口。我虽无位,义必以言报国,当少须之,今未敢以累吾兄也。”及祖俭没贬所,嘉泰元年,周必大降少保致仕,祖泰愤之,乃诣登闻鼓院上书,论韩侂胄有无君之心,请诛之以防祸乱。其略曰:“愿亟诛侂胄及师旦、周筠,而罢逐自强之徒。独周必大可用,宜以代之,不然,事将不测。”书出,中外大骇。有旨:“吕祖泰挟私上书,语言狂妄,拘管连州。”右谏议大夫程松与祖泰狎友,惧曰:“人知我素与游,其谓预闻乎?”乃独奏言:“祖泰有当诛之罪,且其上书必有教之者,今纵不杀,犹当杖黥窜远方。”殿中侍御史陈谠亦以为言。乃杖之百,配钦州牢城收管。
初,监察御史林采言伪习之成,造端自必大,故有少保之命。祖泰知必死,冀以身悟朝廷,无惧色。既至府廷,尹为好语诱之曰:“谁教汝共为章?汝试言之,吾且宽汝。”祖泰笑曰:“公何问之愚也。吾固知必死,而可受教于人,且与人议之乎?”尹曰:“汝病风丧心邪?”祖泰曰:“以吾观之,若今之附韩氏得美官者,乃病风丧心耳。”
祖泰既贬,道出潭州,钱文子为醴陵令,私赆其行。侂胄使人迹其所在,祖泰乃匿襄、郢间。侂胄诛,朝廷访得祖泰所在,诏雪其冤,特补上州文学,改授迪功郎、监南岳庙。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四回·忠义十》有删改)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寓常之宜兴寓:居住 |
B.及祖俭没贬所 没:通“殁”,死亡 |
C.犹当杖黥窜远方窜:放逐 |
D.侂胄使人迹其所在迹:踪迹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然,事将不测其声呜呜然 |
B.请诛之以防祸乱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C.吾且宽汝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D.乃病风丧心耳见凌乃死 |
把第Ⅰ卷文言文语段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固知必死,而可受教于人,且与人议之乎。
译文:
(2)祖泰既贬,道出潭州,钱文子为醴陵令,私赆其行。
译文: 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吕祖泰有什么性格特点?请根据全文简要概括。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存亡大计
(宋)洪迈
国家大策系于安危存亡。方变故交切,幸而有智者陈至当之谋,其听而行之,当如捧漏瓮以沃焦釜。而愚荒之主,暗于事几,且惑于谀佞孱懦者之言,不旋踵而受其祸败,自古非一也。曹操自将征刘备,田丰劝袁绍袭其后,绍辞以子疾不行。操征乌桓,刘备说刘表袭许,表不能用,后皆为操所灭。唐兵征王世充于洛阳,窦建德自河北来救,太宗屯虎牢以扼之,建德不得进,其臣凌敬请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逾太行,入上党,徇汾、晋,趣蒲津,蹈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关中骇震,则郑围自解。诸将曰:“凌敬书生,何为知战事,其言岂可用?”建德乃谢敬。其妻曹氏,又劝令乘唐国之虚,连营渐进,以取山北,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郑围何忧不解。建德亦不从,引众合战,身为人擒,国随以灭。唐庄宗既取河北,屯兵朝城,梁之君臣,谋数道大举,令董璋引陕、虢、泽、潞之兵趣太原,霍彦威以汝、洛之兵寇镇、定,王彦章以禁军攻郓州,段凝以大军当庄宗。庄宗闻之,深以为忧。而段凝不能临机决策,梁主又无断,遂以致亡。石敬瑭以河东叛,耶律德光赴救,败唐兵而围之,废帝问策于群臣。时德光兄赞华,因争国之故,亡归在唐,吏部侍郎龙敏请立为契丹主,令天雄、卢龙二镇分兵送之,自幽州趣西楼,朝廷露檄言之,虏必有内顾之虑,然后选募精锐以击之,此解围一策也,帝深以为然。而执政恐其无成,议竟不决,唐遂以亡。皇家靖康之难,胡骑犯阙,孤军深入,后无重援,亦有出奇计乞用师捣燕者。天未悔祸,噬脐弗及,可胜叹哉!
(选自《容斋随笔·续笔卷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屯虎牢以扼之扼:扼制 | B.徇汾、晋,趣蒲津趣:奔赴 |
C.建德乃谢敬谢:感谢 | D.胡骑犯阙阙:都城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体现决策者“临机无断”的一组是()
①且惑于谀佞孱懦者之言②绍辞以子疾不行
③建德亦不从,引众合战④庄宗闻之,深以为忧
⑤因争国之故,亡归在唐⑥天未悔祸,噬脐弗及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迈认为国家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到安危存亡的大事,而愚君的败亡,除了受奸猾怯懦的人的话迷惑外,看不清事情的关键也是原因之一。 |
B.唐兵讨伐王世充时,窦建德率兵援助,凌敬提出迂回进军,避开唐兵的建议;窦妻也劝他乘虚而入,令唐兵回师自救,窦建德最终采纳了妻子的建议。 |
C.靖康之难时,金兵孤军南侵,后无有力后援,宋朝统治者未吸取历史教训,没有采纳出击燕地,引金兵反北自救的计策。 |
D.文章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记述了五桩因愚昧的决策者在变故交织时没有依从智者的谋略而导致败亡的历史教训,表达了对后世的警戒。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旋踵而受其祸败,自古非一也。
(2)而执政恐其无成,议竟不决,唐遂以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成丰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母丧里居,遵义杨隆喜反,斥家财募壮士八百捍乡里。服阕,会苗、教蜂起,巡抚蒋霹远奏留军,特旨授编修,增募至四千人,复平越、独山诸城。十年,除知岳州府,始罢遣所募兵。亏饷巨万,乃陈五百金案上,语众曰:“与诸君共事久,今库馈诎,徒手归、奈何?”众泣日:“公毁家纾难,我等敢他求乎?”遂去。
同治二年,擢山东按察使.会僧格林沁治兵鲁、豫闻,令击河北宋景诗。旋劾其擅议招抚。部议降三级。又明年,迁布政使。僧格林沁战殁曹州,坐法再干议,皆得恩旨留任,于是言者复摭他款弹之,事下曾国藩,国藩白其无罪.巡抚阎敬铭夙高其能,至是乞休,举以自代,遂拜巡抚之命。时捻。趋海,李鸿章建议筑墙胶菜河,宝桢会军蹙之。六年,东捻走潍河,东军王心安筑垒方成,而堤墙未竣,捻长驱渡河,宝桢以闻。上怒,鸿章交部议,宝桢亦褫。职留任。先是东军守潍河,本皖将潘鼎新汛地。皖军甫南移,而北路遽失。诏斩心安,宝桢抗辩,乃宥心安而责鸿章;宝桢复屡疏相诋,于是上益责鸿章忌刻纵寇矣。明年,西捻趋定州,近畿震动。宝桢闻警,即驰至东昌,率骑旅千、精卒三千,赍五日粮,倍道北援,捻遂南溃。是役也,朝廷遣宿卫之旅出国门备寇,统兵诸将帅皆获谴让,而上独以宝桢一军猝出寇前,转战雄、任、深、祁、高、肃间,复饶阳,功最盛,数降敕褒嘉,加太子少保。
而其诛安得海事尤著人口。安得海者,以阉人侍慈禧太后,颇用事。八年秋,乘楼船缘运河南下,旗缯殊异,称有密遣。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至泰安,宝桢先已入告,使骑捕而守之。安得海犹大言,谓:“汝辈自速辜耳!”传送济南,宝桢日:“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奏上,遂正法。
光绪二年,代吴棠署四川总督。成都将军恒训覆堤工,亦摭及盐运病商民、流弊大,宝桢抗辩。上虑宝桢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寻予实授。宝桢弥自警勖,益兴积谷,严督捕。治蜀几十年,初莅事时,郭内月有盗劫,至是诛匪几尽,声为道不拾遗。十一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文诚,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
宝桢严刚有威。其初至山东也,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友堂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敬铭闻之,大称异,至之日,亲迓于郊。自是事无大小,皆咨宝桢而后行。至今言吏治者,常与沈葆祯并称,尤励清操。丧归,僚属集赙,始克成行云。子五人体常尤著名,官广东布政使。
(节选目《清史稿》有删改)
①捻即“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②褫:剥夺。③汛地:军队驻防之地。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诸君共事久,今库馈诎诎:穷尽,匮乏。 |
B.坐法再干议干:干预,干涉。 |
C.宝桢会军蹙之蹙:逼近,迫近。 |
D.而其诛安得海事尤著人口著:登录,登记。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
B.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
C.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
D.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掠/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宝桢散尽家财招募壮士保卫乡里,在遣散壮士时,他直言亏欠的饷银无法偿付,大家有感于丁宝桢毁家纾难的无私付出,纷纷放弃饷银离开。 |
B.丁宝桢早年宦海浮沉,多次被贬,曾因与捻军长期对垒时修筑防御工事不利,被革职留任,因为直言上谏,保护了王心安,却使皇帝错误处罚了李鸿章。 |
C.同治七年,西路捻军进攻到京城附近,丁宝桢率领一千骑兵,三千步兵,火速北上,转战数地,收复失地,得到皇帝的屡次褒奖,加官为太子少保。 |
D.丁宝桢性情刚正严明有威严,不屈服于权贵,磨砺自己清廉的节操,家无余财,后世说起官吏的作风和治绩,经常把他和沈葆桢放在一起来称赞。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抚阎敬铭夙高其能,至是乞体,举以自代,遂拜巡抚之命。
(2)上虑宝桢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寻予实授。宝桢弥自警勖,益兴积谷,严督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希乾传
赵希乾,南丰东门人,幼丧父,以织布为业。年十七,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往问吉凶于日者,日者推测素验,言母命无生理。又往卜于市,占者复言不吉。希乾踟蹰不去,曰:“何以救母病?”占者恶其烦数,曰:“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希乾归,侍母左右,见病益危笃。时日光斜射床席,形影孑立,寂寂旁无一人。希乾忽起去,笥中得薙发小刀,立于窗外,剖胸,深寸许,以手入取其心,不可得。忽风声震飒,门户胥动,以为有人至。四顾周章,急取得肠,抽出,割数寸。盖人惊则心上忡,肠盘旋满胸腹云。希乾置肠于釜上,昏仆就室而卧。顷刻,母姑来视病,见釜上物,以为希乾股肉也,烹而进之母。再视希乾,则血淋漓心腹间,不能出声,始知希乾为割心矣。
赵氏故宋裔,为南丰巨族。宗党以为奇孝,供赡其母子,而更教之读书。学使者侯峒曾闻其事,取充博士弟子员。崇祯壬午,以恩诏天下学,选一人贡于成均。学使者吴石渠,既考试毕,进诸生而告之曰:“百行以孝为先。赵希乾割心救母,不死,不可以寻常论。建武多才,校士衡文,希乾不应入选。今欲诸生让贡希乾,以示奖劝。”诸生成顿首悦服。于是以希乾选补壬午恩贡。又三四年而有甲申、乙酉之变,希乾避乱山中,将母不遑,遂卖卜,逃走于四方,以养其母。又十余年,母寿八十余而卒。
予自幼时常见希乾过先君谈,饮食起居如常人。面黎黝,高准方耳,睛光满眸子,颀然而长,多浑朴之风。自是希乾少家居。母死未十年,而希乾亦卒,年六十一。
甘表曰:朝廷不旌毁伤愚孝,尚矣。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汤公惕庵最恶言希乾事,予则以为应出特典,一加旌赏。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然旌而不传不若不旌而传也。安得龙门之书以施于后世哉?呜呼,古今忠孝之士,非愚不能成。而世之身没而名不传者,又何多也?悲夫!
(选自《虞初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占者恶其烦数恶:厌恶 |
B.昏仆就室而卧仆:仆人 |
C.以示奖劝劝:勉励 |
D.常见希乾过先君谈过:拜访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烹而进之母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B.又往卜于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C.何以救母病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D.予则以为应出特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
B.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
C.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
D.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希乾的母亲生病,他日夜祈祷,希望用自身代替母亲生病,但没有效果,后来接受占卜者的建议,割心救母,才最终治好了母亲的病。 |
B.赵氏宗族的人因为赵希乾孝敬母亲,纷纷供养他们母子,并教他读书。吴石渠因为感动于他的孝道,把本应落选的赵希乾选补为恩贡。 |
C.为了躲避甲申、乙酉战乱,赵希乾带着母亲四处奔走,甚至为了赡养母亲,曾经以占卜为业,又过了十多年,他母亲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 |
D.长期以来,朝廷一直不倡导伤害自身这种愚昧的孝顺行为,汤惕庵先生也讨厌谈论赵希乾的事情,但作者却认为应当大力表彰他的这种精神。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
(2)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
(3)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兵,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 媐(xī):嬉戏。② 瘗(yì):埋葬③ 窭(jǜ):贫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其术,师事之事: 侍奉 |
B.遽薄京师薄:逼近 |
C.听其召募听:听到 |
D.卒不能办卒: 通“猝”,仓猝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哀吾生之须臾 |
B.遂言甫于朝而耻学于师 |
C.劳以温旨不赂者以赂者丧 |
D.夜引其众缒城出其皆出于此乎 |
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甫失败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③⑤ | B.①②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本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达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