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小题。
杨时字中立,南剑① 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关西张载尝著《西铭》,二程深推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辨论往复,始豁然无疑。
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张舜民在谏垣,荐之,得荆州教授。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
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②上书,乞留纲,军民集□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吴敏乞用时以靖太学,时得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遂以时兼国子祭酒。
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陛对言:“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除兼侍读。连章丐外,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已而告老,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卒年八十三,谥文靖。
时在东郡,□交皆天下士,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事时。暨渡江,东南学者推时为程氏正宗。晚居谏省,仅九十日,凡所论列皆切于世道。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
(《宋史·杨时传》,有删改)
【注】①南剑:今属福建省。②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程深推服之推:推行 |
B.杜门不仕者十年杜:阻塞,关闭 |
C.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事时事:侍奉 |
D.凡所论列皆切于世道切:切合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而□书赴告同学者
②军民集□数十万
③时在东郡,□交皆天下士
A.①于 ②然 ③所 | B.①以 ②然 ③则 |
C.①于 ②者 ③则 | D.①以 ②者 ③所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
B.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
C.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
D.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用心于经史,他弃官不做,到颍昌拜程颐为师,师生相处很是快乐。 |
B.杨时任浏阳、余杭、萧山等地的地方官,都有好的政绩,民众对他始终不忘。 |
C.杨时任州县官职从不寻求闻达显贵,各地士大夫都乐意和他交游,称他龟山先生。 |
D.杨时对李纲被免引发的太学生伏阙事件的处理方式,获得钦宗皇帝的赞赏。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②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
(2)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吾道东矣”(意为“自己的学说向东流播、得人继承和推广”)的佳话,思想家程颢望着自己学生杨时远去的背影又说出“吾道南矣”的名言。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程颢说这句话的心情和根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翟守素,济州任城人。守素以父任为殿直,历汉、周,迁供奉官,领承天军使。乾德中,为引进副使,从王全斌伐蜀,以往来驰告军事为职。蜀平,除判四方馆事。以两川余寇未殄,虑致骚动,再令守素入蜀经略诸郡,分兵以防遏之。
开宝中,会麟、府内属戎人争地不决,因致扰乱,命守素驰往抚喻,守素辨其曲直,戎人悦服。从征太原,命海州刺史孙方进围汾州,守素监其军,转引进使。
开宝三年,命为剑南十三州都巡检使,东上阁门使郭崇信副之。赐守素钱五百万,入谢日,复遣为岐帅符彦卿官告使。守素辞以赐赍优厚,不敢更当奉使之诏,上不许。九年,吴越国王钱俶来朝,命守素护诸司供帐,迎劳郊外。并垒未下,诏与洺州防御使郭进率兵深入其境,蹈藉禾稼,守素多所虏获。太宗即位,迁客省使,领宪州刺史。
太平兴国三年夏,河决荥阳,诏守素发郑之丁夫千五百人,与卒千人领护塞之。是秋,梅山洞蛮恃险畔命,诏遣守素率诸州屯兵往击之。值霖雨弥旬,弓弩解驰,不堪用,明日,将接战,守素一夕令削木为弩。及旦,贼奄至,弩射之,贼遂败,乘胜逐北,尽夷其巢穴。先是,数郡大吏、富人多与贼帅包汉阳交通,既而得其书讯数百封,守素并焚之,反侧以定。俄而钱俶献浙右之地,诏守素为两浙诸州兵马都监,安抚诸郡,人心甚悦,即以知杭州。岁满,为西京巡检使。秦王廷美以事勒归私第,以守素权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属洛阳岁旱艰食,多盗,上忧之。守素既至,渐以宁息。未几,迁商州团练使。
淳化中,夏帅赵保中上言,其弟继迁诱戎人为寇,且求援师。诏守素率兵复次夏州,未几,又徙石州,以老病上疏求归本郡,从之。三年,卒,年七十一。
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凡断大辟狱,虽罪状明白,仍遍询僚属,佥同而后决。所至有治迹。属吏有过不面折,必因公宴援往事之相类者言其获咎,以徽警之。新进后生多至节帅,而守素久次不迁,殊无陨获意,时论以此多之。(节选自《宋史》,有删改)对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两川余寇未殄殄:灭绝 | B.命守素驰往抚喻喻:晓谕 |
C.诏守素率兵复次夏州次:驻扎 | D.时论以此多之多:批评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翟守素的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①将接战,守素一夕令削木为弩②既而得其书讯数百封,守素并焚之
③守素辨其曲直,戎人悦服④安抚诸郡,人心甚悦
⑤守素既至,渐以宁息⑥属吏有过不面折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守素因父亲做官而走上仕途,他的军事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曾多次被派去平定叛乱。 |
B.黄河在荥阳地区决口,皇帝命翟守素招募郑地民夫一千五百人,与士兵一千人护堤堵塞决口。 |
C.翟守素历任重要官职五十多年,对下属温和平易,下属有过错时不当面指责,一定趁着宴会上援引以前类似的事情来告诫,然后轻微地警告。 |
D.新提拔的年轻官吏都压制翟守素,致使他的职务多年得不到提升,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旦,贼奄至,弩射之,贼遂败,乘胜逐北,尽夷其巢穴。
(2)性谨慎,宽仁容众,凡断大辟狱,虽罪状明白,仍遍询僚属,佥同而后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尊字子赣,涿郡高阳人也。事师郡文学官,治《尚书》、《论语》,略通大义。初元中,举直言,迁虢令,复为护羌将军转校尉,护送军粮委输。而羌人反,绝转道,兵数万围尊。尊以千余骑奔突羌贼。功未列上,坐擅离部署,会赦,免归家。涿郡太守徐明荐尊为郿令,迁益州刺史。尊居部二岁,怀来徼外,蛮夷归附其威信。博士郑宽中使行风俗,举奏尊治状,迁为东平相。
是时,东平王以至亲骄奢不奉法度,傅相连坐。及尊视事,奉玺书至庭中,王未及出受诏,尊持玺书归舍,食已乃还。致诏后,谒见王,太傅在前说《相鼠》之诗。尊曰:“毋持布鼓⑴过雷门②!” 王怒,起入后宫。尊亦直趋出就舍。先是,王数私出入,驱驰国中,与后姬家交通。尊到官,召敕厩长:“大王当从官属,鸣和鸾乃出,自今有令驾小车,叩头争之,言相教不得。”后尊朝王,王复延请登堂。尊谓王曰:“天下皆言王勇,顾但负贵,安能勇?如尊乃勇耳。”王变色视尊,意欲格杀之,即好谓尊曰:“愿观相君佩刀。”尊举掖,顾谓傍侍郎:“前引佩刀视王,王欲诬相拔刀向王邪?”王情得,又雅闻尊高名,大为尊屈,酌酒具食,相对极欢。
初,中书谒者令石显贵幸,专权为奸邪。元帝崩,成帝初即位,显徙为中太仆,不复典权。匡衡、张谭乃奏显旧恶,请免显等。尊于是劾奏:“丞相衡、御史大夫谭位三公,典五常九德,以总方略、一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为职。知中书谒者令显等专权擅势,纵恣不制,为海内患害,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谀曲从,无大臣辅政之义也。赦后,衡、谭举奏显,不自陈不忠之罪,卑君尊臣,非所宜称,失大臣体。”天子以新即位,重伤大臣,乃下御史丞问状。劾奏尊妄诋欺非谤赦前事,以涂污宰相,轻薄国家。有诏左迁尊为高陵令,数月,以病免。
(选自《汉书·王尊传》,有删节)
注释:①布鼓:以布作鼓,故为无声之鼓。②雷门:会稽城的城门。上有大鼓,传说越击此鼓,声闻洛阳。王尊这样说,是对东平王太傅当面朗读《相鼠》之诗的反击。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赦,免归家会:恰逢 |
B.怀来徼外怀:怀柔,使……归附 |
C.及尊视事视事:到任办公 |
D.驱驰国中,与后姬家交通交通:道路相通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尊以千余骑奔突羌贼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
B.蛮夷归附其威信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
C.尊持玺书归舍,食已乃还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D.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谀曲从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
下列句子,都能直接体现王尊不畏权贵品格的一组是
①尊亦直趋出就舍②尊曰:“毋持布鼓过雷门!”
③王变色视尊,意欲格杀之④纵恣不制,为海内患害
⑤卑君尊臣,非所宜称,失大臣体⑥妄诋欺非谤赦前事,以涂污宰相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皆言王勇,顾但负贵,安能勇?(4分)
(2)前引佩刀视王,王欲诬相拔刀向王邪?
(3)典五常九德,以总方略、一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为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木假山记 【宋】苏洵
(1)木之生,或孽①而殇,或拱②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汾③,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2)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3)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④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①孽(niè):树木的嫩芽。②拱(gǒng):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③ 汾(fén):水边。④岌(ií)然:高耸的样子。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孽而殇,或拱而夭夭:死亡、夭折 |
B.而其激射啮食之余啮:啃、吃 |
C.而荒江之汾,如此者几何几何:时间短暂 |
D.岌然决无阿附意阿附:逢迎、依附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幸而为风之所拔若属皆且为所虏 |
B.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C.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求人可使报秦者 |
D.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木假山记”为题,借欣赏木假山,抒发感慨,阐述事理。 |
B.树木遭受斧伐、风拔、水漂之后而成为木假山,是不幸中的大幸。 |
C.作者对木假山的“爱”与“敬”,不是因其外形像山,而是心有所感。 |
D.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议结合,使文章显得厚重,耐人寻味。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
⑵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⑶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胡藩,字道序,豫章南昌人也。祖随,散骑常侍。父仲任,治书侍御史。藩少孤,居丧以毁称。太守韩伯见之,谓藩叔尚书少广曰:“卿此侄当以义烈成名。”州府辟召,不就。
高祖素闻藩直言尽节,召为员外散骑侍郎,参军军事。从征鲜卑,贼屯聚临朐,藩言于高祖曰:“贼屯军城外,留守必寡,今往取其城,而斩其旗帜,此韩信所以克赵也。”高祖乃遣檀韶与藩等潜往,既至,即克其城,贼见城陷,一时奔走,还保广固累月。将拔之夜,佐史并集,忽有鸟大如鹅,苍黑色,飞入高祖帐里,众皆骇愕,以为不祥。藩起贺日:“苍黑者,胡虏之色,胡虏归我,大吉之祥也。”明旦,攻城,陷之。从讨卢循于左里,频战有功,封吴平县五等子,除正员郎。寻转宁远将军、鄱阳太守。
从伐刘毅。毅初当之荆州,表求东道还京辞墓,去都数十里,不过拜阙。高祖出倪塘会之。藩劝于坐杀毅,高祖不从。至是谓藩曰:“昔从卿倪塘之谋,无今举也。”又从征司马休之。复为参军,加建武将军,领游军于江津。徐逵之败没,高祖怒甚,即日于马头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立数丈,休之临岸置阵,无由可登。高祖呼藩令上,藩有疑色,高祖奋怒,命左右录来,欲斩之。藩不受命,顾曰:“藩宁前死耳!”以刀头穿岸,少容脚指,于是径上,随之者稍多。既得登岸,殊死战,贼不能当,引退。因而乘之,一时奔散。
高祖伐羌,假藩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统别军。至河东,暴风漂藩重舰渡北岸,索虏牵得此舰,取其器物。藩气厉心愤,率左右十二人,乘小船径往河北。贼骑五六百见藩来,并笑之。藩素善射,登岸射,贼应弦而倒者十许人,贼皆奔退,悉收所失而反。又遣藩及朱超石等追索虏于半城,虏骑数重,藩及超石所领皆割配新军,不盈五千,率厉力战,大破之。论平司马休之及广固功,封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
元嘉十年,卒,时年六十二,谥日壮侯。选自《宋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少孤,居丧以毁称毁:因悲哀过度而损害身体 |
B.将拔之夜拔:攻取 |
C.高祖伐羌,假藩宁朔将军假:假扮 |
D.率厉力战厉:督促、激励 |
下列各组中,都能表现胡藩“作战英勇”的一组是()。
①贼屯军城外,留守必寡②以刀头穿岸,少容脚指,于是径上
③藩劝于坐杀毅,高祖不从④藩素善射,登岸射,贼应弦而倒者十许人
⑤既得登岸,殊死战,贼不能当⑥胡虏归我,大吉之祥也
A.②③⑤ | B.②③⑥ | C.①④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胡藩早年丧父,守丧尽礼,很有孝道。太守韩伯见到他,认为他将来必定会因忠义节烈而成名。 |
B.在征打鲜卑时,胡藩为高祖出谋划策,避开正面敌军,乘机攻取空虚的敌城,结果大胜。又跟随高祖讨伐卢循,屡建战功。 |
C.胡藩对刘毅早有察觉,当年就劝高祖除掉刘毅,但高祖没有听从;当后来出兵讨伐刘毅,高祖慨叹自己当时没有听从胡藩的计谋。。 |
D.跟随高祖征讨羌人,在河东一战,胡藩率十几个人乘船到对岸,射杀敌军,收回战船;虽遭敌军数重包围,但胡藩等人奋力作战,大破敌军。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屯军城外,留守必寡,今往取其城,而斩其旗帜,此韩信所以克赵也。
(2)以刀头穿岸,少容脚指,于是径上,随之者稍多。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属:给……写文章 |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怀:衔恨 |
C.发太仓米振之振:通“赈”,救济 |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空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⑤⑥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
(2)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