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耻”的作用。所谓耻辱意识,一般指人们在非道德行为或非正常行为发生之后所表现出的羞怯与悔恨心理。我们在传承传统道德观念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吸收自由、公正、平等等现代价值理念,为当代的“耻”建立一个稳定的内容体系。“耻”文化的发展( )
①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
③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④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告诉我们()
|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
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下列观点中与贝克莱的观点相一致的有()
| A.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 B.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 |
| C.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 D.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他们的观点属于()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
| C.主观唯物主义观点 |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
|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
| 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
|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