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南方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更加系统,形成了科学体系。实践证明,南方谈话具有纲领性的意义,同时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进入了新境界……这段材料是在强调邓小平“南方谈话”( )
A.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 |
B.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基本经验 |
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才进入了新境界 |
D.坚定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强烈信念 |
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A.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
B.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
C.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
D.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 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
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之两大砥柱。对材料观点的准确解读是
A.主张个人利益至上 | B.批判儒家重义轻利观念 |
C.肯定经世致用思想 |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
一位西方人在他的中国见闻录中提到“这个城中,男女比例为1:2,很多人新近才从外地迁来,与我先前看到的中国城市不同。此地的妇女徒步或骑马公开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一点也不害怕外国人。”这座城市应当是
A.1750年的北京 | B.1810年的上海 |
C.1842年的广州 | D.1860年的南京 |
清朝嘉庆道光时期,士商相混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当时的历史文献中,“绅商”或“儒商”这样的词汇使用频率很高。绅商这个群体,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成为很多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这一现象的出现
A.说明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已经解体 |
B.体现了封建国家大大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 |
C.是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积累和历史转型的结果 |
D.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