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柴门里的岁月风尘
张瑞超
⑴换一种思维,深入到曾经熟悉的时空,那里有一道朴实无华的柴门,一直静静地封存在心底。
⑵百年的民族屈辱,使得穷乡僻壤更加贫困。村庄负重前行,沉闷喘息。一道道简易的篱笆墙,一扇扇田园风格的柴门,在落魄的村庄,处处可见。
⑶柴门是父母无以言状的艰辛,是贫穷寒酸的代言人,然而在孩童的眼中,却包含了无忧的快乐童年,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⑷柴门相伴的童年,从不设防。父母亲从来不叮嘱我们,“出门注意安全。”他们把我们扔在乡间的土地上,和遍地的小草、到处溜达的小狗一同随意生长。
⑸家家柴门夜不闭户,时常大敞四开,敞开胸怀接纳路人。简陋的门,无需掩饰瑕疵,也无富足的金玉令他人牵挂,拥有的是农家人的仁厚和宽容。数量庞大的贫穷,喂养一两户的富裕。落魄的村庄中,也有朱门大户,端庄肃穆,时常紧闭。偶尔经过,猛然响起几声犬吠,警示我们不要走近。
⑸敞开的门,无需透过柴门缝隙张望,就可瞅见院中家什,锃光瓦亮的铁锨等农具,堆砌的柴禾等,一览无余。那时候,时常有衣衫褴褛的乞丐,迈着迟疑的步子,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握着破瓦碗,轻声走进院门,发出浑浊的声音,只是为的一口喘息的生命。从寒舍中走出的农家人,往往塞给他们一口馍或者半拉窝头。
⑹栅栏围成的门,并不是一扇真正的门,它只是一个家完整的象征意义,是人的心理上安全屏障。柴门上锁,阻碍的只是陌生人的脚步,是对自己领地的简单宣示。却从来不对孩子们拒绝。即使离家做农活的父母用一把铁锁锁住柴门,也锁不住我们那一颗不羁的心。只要在门的低端,使劲推开一道斜缝,把头伸进去,用力一钻就过去了,小狗也尾随其后。等我们钻过去之后,再把门拉上。坏事做得天衣无缝,暗地里偷着乐。
⑺等我们一天天长大,单薄的柴门更加零落,轻轻挪开的时候,发出的声响也是有气无力,只是在坚硬的泥土地上留下一道道半圆的划痕,日久天长、水滴石穿,那划痕竟然变成浅浅的沟壑,如同奶奶额头上深深的纹络。已经长成高大身形的我们,再也从门缝中钻不过去了。偶尔放学回家,面对上锁的门,会采取攀爬的暴力手段,翻越院门。柴门不堪重负,摇摇晃晃,几乎散架。风风雨雨锤炼它的骨架,不起眼的小虫子侵蚀它的骨髓,岁月压弯了父亲挺拔的身姿,时光也将柴门打磨的光滑圆润,冲击成零散的零件,靠一条生锈的铁丝维系,稍稍用力,它就散做一堆木头。
⑻它老了,年轻的我们不忍再次攀登它的后背,它已经无力承受。
⑼柴门终将老去。当城镇化的洪流淹没了贫穷,老屋被拆除,柴门就被还原成一堆废弃的木头。哺育我成长的热土、供养我的村庄在一夜之间轰鸣倒塌,成为一座座废墟。夏季的雨,淋湿了碎石瓦砾,成批的野草从夹缝中急剧生长,一个夏天,就疯狂成原始森林。当我站在老屋原地,凝望眼前一人多高的野草,那种沉寂和陌生,来自远古的寂寥。一时间恍惚,这到底是生我养我的土地,还是万年前的亘古。无语,沉默。
⑽旧物旧情,始终要退出历史舞台,以新气象新感情代替。谁也无法拒绝自然规律。老屋已逝,柴门隐退,代之而起的是伸向天空的高楼大厦,是光鲜靓丽的社区,是厚重的绿漆铁门,是吃饱喝足的满足,是垂钓散步的闲适,是读书下棋的娱乐,是太平盛世的富足。
⑾历史,是记忆,是传承,是割不断的乡间浓情。
⑿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河畔,有一处自然人文景观“杜甫草堂”。在草堂的中心,有一处用青花瓷镶嵌的两个大字“草堂”。仅仅是普通的两个字,却传递了那种散淡、安逸的田居生活概念。尤其是被现代人还原的杜甫家门,竟然与我家失传的柴门极为神似。久违的亲切感,亲情、乡情的怀念一股脑的涌上心头。“寂寞柴门不彻扃,槐花细细糁空庭。”千年的历史风云,没有淹没淳朴的生活场景,纵然今天的居住富丽堂皇,因为曾经的足迹,即使柴门寒酸,依然让人心生怀念
⒀也许向往朱门的高墙大院,但是高高的门槛和威严的石狮,让人心生怯意。当林黛玉第一次踏入豪门世家贾府,“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被其宏伟富丽庄严肃穆所震慑,不由得谨小慎微、忐忑不安。那里终究不是体弱多病的黛玉姑娘的生身之地,锦衣玉食也无法供奉内心对自由的渴望。
⒁柴门的岁月风尘中,简约的落寞,清新散淡的田居,默默守望着曾经的回忆。
(本文有删改)
为什么“即使柴门寒酸,依然让人心生怀念”?
第12段写成都“杜甫草堂”,有何用意?
文中两次写“朱门”,有什么不同?有何作用?
赏析第9段划线的句子。
对“柴门终将老去”,作者做出了怎样的思考?结合文意,谈谈你的认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第后面的题。
出阁
陈柳金
①大门咿呀打开时,她的眼腺也哗地打开了,泪水装满了紫藤盒。她愣是迈不开步,这一迈,二十年的时光就会拐入另一条河流。父母用爬满老茧的手把爱编进这二十年里,编成了一个俏姑娘,编成了一个紫藤盒。
②入了洞房,没有新被新床和新柜新蚊帐,墙上贴一个纸剪的“红双喜”。二婶操起一个斗,装满红枣、板栗、莲子、花生、稻谷、小麦,边掬一捧朝床上撒,边念起撒帐歌:一撒一世荣昌,二撒爱蜜如糖,三撒三元及第,四撒四世同堂,五撒五谷满仓,六撒六合春长,七撒夫妻偕老,八撒八马还乡,九撒九九长寿,十撒十方同祥。
③她把撒帐歌记到了骨子里,却把新嫁娘的娇宠锁进了紫藤盒。这是一个大家族,八亩水田七块旱地六个菜园五口鱼塘四头耕牛大大小小十五张嘴。她跟着郎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此田头垄背、山头水尾。
④这年,村里来了一位老板,两眼贼溜溜地盯着村前的山岭,仿佛那是一座座金山。他放出话来,愿意高价租赁山下的水田。那老板当然不是来人间施舍的财神爷,他早就请人勘探过,村前的山富含稀土,稀土是啥?工业“黄金”!据说含量高的稀土三四十万一吨。
⑤村民们动了心,纷纷跟老板签了合同。她和郎君却不干,无论老板威逼利诱,硬是吃了称砣铁了心,誓死捍卫田地。
⑥稀土矿还是开了,山上的植被全被铲光,露出血红的肌肤,淘洗后的泥浆血一样漫到山下的水田。唯有她的那块田长着绿油油的禾苗。为了阻挡泥浆,她在田的四周垒起土坯墙,仿佛一座孤岛。
⑦两年后,山岭被挖得七疮八孔,再没有了压榨的价值。老板赚了钱趁夜一走了之,连第二年的水田租金都没付。他娘的,这吸血的禽兽!村民悔恨当初,水田让稀土溶液腐蚀了,以前亩产千斤,如今亩产百斤,吃了上顿没下顿!
⑧一到收割时节,村民们就心如锥刺,她和郎君却脚下生风地挑回一担担黄金似的稻谷。“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她从骨子里记住了这句农谚。土地永远是咱农民的命根子,地里长出的稻麦瓜果,都是飘着黄土味的“金子”啊!有了这些汗水浇灌成的硬通货,咱心里就踏实,“灾荒心不慌,仓里有余粮”。咱不稀罕那些带着铜臭味的钱,咱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要守住良心,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
⑨只要一闻到泥土的芳香,她的手脚关节就会咯吱作响,像蚯蚓钻进了泥土。忙完田间事,她总要避开家人摆弄那个紫藤盒。郎君突然闯入房来,她红颜一怒,用力把他推出门去。他搜遍房间,也没找到那个盒。
⑩后来有了儿女,一个个长得敦实,这得感谢黄土地,吃五谷杂粮长大,都接了地气。每到收获时节,她仍要悄悄摆弄那个紫藤盒。好奇的崽子们挖空心思,也没能看到盒里装的啥宝贝。据老三说,有一回瞅见是黄灿灿的,正想凑前去,母亲却嘭一声锁上了盖。
⑪六十年后,八十岁高龄的她已做了曾祖母,想不到黄土埋到脖颈的年纪还要无奈地“出阁”。(地势低洼的村子因地处凌江上游,在凌江水库加固扩容工程中被迫全村迁移,村民从此成为失去土地的“裸体农民”。)
⑫“出阁”这天,家家户户鞭炮齐鸣、红烛高烧,拜天神、祭祖宗,却不见村民脸上的笑意,心情沉重得像办一场丧礼。
⑬家人把用得着的家什装进门外的大卡车。她的那张床,是婚后整整睡了六十年的老式四脚床,她要一起搬走,家人不让,要给她买一张席梦思床。
⑭司机按了好几回喇叭,仍迟迟不见她出来。
⑮家人踱回院子,她站在六十年前的洞房里,正一脸庄重地捧着那个神秘的紫藤盒。打开盖,竟是红枣、板栗、莲子、花生、稻谷、小麦!她像当年二婶那样边朝床上撒一小捧,边念起撒帐歌:一撒一世荣昌,二撒爱蜜如糖,三撒三元及第,四撒四世同堂,五撒五谷满仓,六撒六合春长,七撒夫妻偕老,八撒八马还乡,九撒九九长寿,十撒十方同祥。
⑯全家人触电了一样,潸然泪下!
大门咿呀打开时,她的眼腺也哗地打开了,泪水装满了紫藤盒。她愣是迈不开步,这一迈,六十年的时光就会拐入另一条河流。自己用爬满老茧的手把爱编进这六十年里,编成了一个老太娘,却失去了安身立命的黄土地!(有删改)
结合上下文,理解划线句子“大门咿呀打开时,她的眼腺也哗地打开了,泪水装满了紫藤盒”的含意。
“紫藤盒”这一物象反复出现,请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主人公“她”的形象特点。
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处再次完整引用“撒帐歌”?
小说描写今日中国农民命运的变迁,兼写当今之世土地的不同遭遇。请简要概括小说中不同人对待土地的不同态度,并就其中的一种态度,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的题。
从文学谱系的承继与发展看,莫言继承的主要是鲁迅之后的左翼文学思潮传统,之所以要如此衔接,重要依据之一是莫言对自我文学谱系的追踪与梳理。他说:“过去提为革命写作,为工农兵写作,后来发展成为为人民写作。为人民的写作也就是为老百姓的写作。这就引出了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你是为老百姓写作还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我认为真正的民间写作就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莫言提出的“作为老百姓的写作”并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概念,它与“为革命写作”、“为工农兵写作”、“为人民写作”是一脉相承的,都属于同一个精神链条上的产物。假如从这一意义上来透视莫言的文学思想与某些行为,就不会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如有不少人对莫言在几年前,曾抄写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事表示不解与遗憾,认为这个行为与莫言的先锋作家的身份严重不符。
莫言通常会强调福克纳、马尔克斯对他的影响,而且研究界也极愿意沿着这个思路来解读莫言的小说,甚至诺贝尔文学奖不惜发明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来指称他的小说风格。殊不知,这一切不过是障眼法而已。别看莫言的小说嬉笑怒骂、诡异荒唐,显得异常放松和洒脱,其实“魔幻”的都只是外在形式和表层精神,作品的内在魂魄从来都没有离开“讲话”所规定好的精神线路。这倒并不是说莫言有意识坚守“讲话”精神,而是说这种精神已经深入了骨髓,稍不留神,就能流露出来。
当然,莫言对“讲话”的承继并非是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对其进行了调整和改造。他先把具有时代特色,抑或说局限性的“革命”、“工农兵”、“人民”这些词语,替换成了非意识形态化的“老百姓”;接下来又把“为……写作”的句式,改换成了“作为……写作”。这种替换不单纯是句式的改变,而是意味着文学的主体发生的改变:在“为……写作”的句式中,处于被“代言”、被“书写”地位的老百姓,这时终于可以以自己的本来面目登台亮相了。如果处于被“代言”中的老百姓,还是被修饰过的“老百姓”,那么这时的“老百姓”则可以直接走向前台,无所顾忌的任着自己的性子狂欢了。
莫言对“讲话”所实施的这一改造,无疑深化了左翼文学的发展,可以视为是左翼文学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嬗变与发展。然而,对莫言的这一举措也不宜估价得过高,毕竟他言说框架中的根基并无改变,他用“老百姓”来替换“工农兵”“人民”,只不过换了一种更通俗的说法而已。这个文学主体不置换,或者说不加以融合和改造的话,就意味着在左翼文学传统中一直备受压抑、排斥和管制的知识分子,依旧处于灰头土脸,登不上台面,只把老百姓衬托得更为高大、淳朴的尴尬地位。
下列关于莫言文学之继承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莫言继承了鲁迅之后的左翼文学思潮传统,重要依据之一是莫言对自我文学谱系的追踪与梳理。
B.莫言几年前曾抄写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是莫言继承左翼文学思潮传统的证据。
C.莫言对左翼文学思潮的继承,因为一些语词的变化而显得隐蔽。
D.福克纳、马尔克斯对莫言的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莫言的“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与“为老百姓写作”有着本质的不同。
B.诺贝尔文学奖不惜发明一个“魔幻现实主义”来指称莫言的小说风格,实质上是不恰当的。
C.在莫言的创作观念里,老百姓的地位重于知识分子的地位。
D.莫言对《讲话》所实施的改造,可以视为左翼文学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嬗变与发展。

关于文学中对传统的继承,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河流记
李汉荣
①从四岁在故乡的小河里学会游泳,已几十年过去了。几十年里,与河流、与水的感情越来越深,可谓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看河景,沐河风,听河声,早已是我每日都要进行的功课,若是哪一天不看一眼河流,不听一会儿水声,就成了一个亏欠和心痛。游泳,也成了我多年的习惯。
②有一次,我和朋友旅行来到海南的天涯海角。当夜晚落潮刚过,我跳下海游了约半小时,领略到了海的凶险,而且险些被涌浪卷走。那一刻,笼罩海面的夜色使我有了深渊在即的恐怖,好在我及时随着落潮回旋的余波顺势拼命游到浅滩。我返回岸上,岸上看海的朋友竟浑然不觉,他不知道,我其实刚刚从死神大张的口边侥幸逃出来。
③海里的那次冒险游泳,使我对陆地河流、尤其是对故乡的河流,有了更深、更亲切的感情。几十年来,在河里无数次的游泳,我竟没有遇过一次危险,仅有几次小小的呛水。在我心目里,至少对于我,河流是厚道的、友好的。
④但是,千万不可轻薄地去挑战河流,不可狂妄地去蔑视河流,更不可怀着恶意去糟蹋和伤害河流。
⑤我们应该像我们的先人那样,从内心里尊敬和热爱河流,并且多多少少对河流怀着一点畏惧,怀着一种崇拜。
⑥把河流看做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不,河流就是历史老人本身,大地的往事都镌刻在河流弯曲的身上。随便一粒沙、一块河边的石头、一页沉没于河底的船的碎片,都记载着过往时光的遭逢际遇,其间有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和情节啊。你随意拾取一粒石子,在它细密的纹路里,肯定浓缩着比《史记》更浩瀚更久远的时光密码。
⑦把河流看做一位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式的学问家和具有无穷原创力的创造者,他凿通万山、培育万物、养活万民、灌溉万世,如此大学问和大本领,河流竟是无师自通,无往不利,是何故?是因为河流秉持了“参天地,赞化育”的大道,利天下而不自利一分,育万物而不独占一物,河流真正做到了为天地工作,为众生操劳。得大道者,方有大德、大学问、大智慧、大本领。河流是上苍花了亿万年的课时精心培养的学问家和工程师,河流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彰显天意,广施福泽,创造奇迹。
⑧即使是一条小河,他也比我们有见识、有故事得多,他见过许由、屈原、司马迁,见过褒姒、西施、王昭君,见过陶渊明,见过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见过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和曹雪芹;见过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知道吗?就是你家门前的那条小河,他对你早已遗忘的你们家族数百年的家谱,也能倒背如流。他见过你爷爷以及你爷爷的爷爷,见过你外婆以及你外婆的外婆,他见过你妈还是个小女孩子时的样子,那是初夏的午后,她与邻居小孩在河边戏水的时候,河水就打湿过她那葱白一样的脚丫子……
⑨是的,如果我们静下心来,默默想一下河流,我们就会对河流生出无限的感念、深情和敬意。
⑩然而,如今,我们,对于脚下大地,对于万物生灵,对于水,对于河流,我们还有几许尊敬,还有几许深情,还有几许怜惜?还有哪一片土、哪一座山、哪一棵树、哪一种生灵、哪一条河、哪一条溪,不被我们欺凌、掠夺、糟蹋和伤害?在孟浩然沉吟过的田野上,还剩下几处田园意境?在李白放歌的山水间,还存有几许山水诗意?
⑪当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金钱拜物教成为人们迷信的“邪教”,当颠覆传统、解构信仰、践踏美德成为丑陋的时尚,我们上不畏天,下不敬地,外无造化可师,中无心源可得,我们心藏大欲,手挥利器,放纵欲望的虎狼,迷醉于形同抢劫的所谓升官发财、争名夺利、一夜暴富、“只要我生前洪福齐天,哪管它死后洪水滔天”等等邪恶低级的快感。危险啊,只差一步,我们就成了穷凶极恶、吞噬万物的大地的蝗虫和大自然的敌人。
⑫我们一路张狂,一路狂啸,见山欺山,见水辱水,见鸟烹鸟,见琴焚琴,见色起邪心,见玉生贼胆。我们像迷狂的风魔,张牙舞爪蹂躏着大地,也蹂躏了我们本可以纯正高尚一些的心灵。
我们可曾发现,如今,还有几只鸟,愿意停在我们屋顶,与我们聊聊天、拉拉家常,或亲热地呼唤我们的乳名,或用水灵灵的语调向我们朗诵几首唐诗?还有几眼山泉,愿意向我们投来深情的眸子?它们早已痛苦地闭了眼睛,不愿再见到我们;还有几条干净的河流,愿意收藏我们的身影?它们很浑,像我们的内心一样浑;它们很浅,像我们的情感一样浅;它们失去活水源头,才变得如此残破和恓惶,那是痛彻心扉地在提醒:人啊,倘若不找回你的心灵源头和情感活水,你们的心灵之河,大地的生命之河,又如何能重新荡漾,并映照出天地万物的倒影?
(节选自李汉荣《河流记——大地伦理与河流美学》,有删改)
结合全文来看,第②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认真阅读文章,思考为什么“我们应该从内心里尊敬和热爱河流”?
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文中划线句进行赏析。
我们可曾发现,如今,还有几只鸟,愿意停在我们屋顶,与我们聊聊天、拉拉家常,或亲热地呼唤我们的乳名,或用水灵灵的语调向我们朗诵几首唐诗?
本文的语言极富特色,请以第⑧段为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怎样理解本文最后的“找回你的心灵源头和情感活水”这句话的含意?面对当前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读了此文后,说说我们该如何“找回心灵源头和情感活水”。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服饰中的自我
华梅
在心理学中,个性主要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欧洲心理学学者将其称之为人格,他们对人格所下的定义不下五十种,可见对于个性或人格的分析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叶奕乾、祝蓓里所编的《心理学》一书中说个性是“客观现实与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且,个性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换而变化的”。陈仲康、张雨新编著的《人格心理学》则认为,“人有表现于外的、给予他人印象的特点,也有外部未必显露的、可以间接测得和验证的特点。这些稳定而异于他人的特质模式,给人行为以一定的倾向性,它表现了一个由表及里的、包括身心在内的真实的个人——人格。” 人格一词来自于拉丁文“面具”,把面具指定为人格,实际上说明两层意思,一层是一个人在生活舞台上演出的种种行为,一层是一个人真实的自我。
根据这样的观点,结合服饰心理学中的着装心理学,得出人格或个性在服饰中得到体现的结论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广义地说,每个人的着装行为实际上都反映出内心的真实的人格,无论其主观上是否欲求体现个性。而狭义地说,在着装者群中,某些人总是试图在个人的着装中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在自己的学说中将由面具演变而来的人格指为自我的外延。按照荣格的观点,“文化要求他所充当的角色成为人格……这种包括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真实的人,就是人格。”对于着装者来说,有些人总想通过个人的外部形象,即着装形象向周围的人显示“我”与众不同,也就是将自己的爱好、兴趣、需求以及对人生的看法都以物化的形象——服饰,向人们展示,以赢得所有与之交流的着装形象受众的肯定与另眼相看。
服饰,带有明显的个性倾向性,不要只将其看作个人简单的一时好恶。其原初动机的形成,完全有赖于个人的兴趣和世界观等内在因素。有时说某人穿衣很特别,或总是保持着自己的特征,这些评价很难说清是褒义还是贬义。但是表达个性的人又有什么错误呢?评价者尽管评价,着装者依旧“衣鸣惊人”。从服饰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那些人着装上的顽强意志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兴趣,而是根源于他从小受到的教育,他生活的亲身体验以及在个人经历中所得出的对人生的看法,还有他对借助服饰显示个性的独特理解与表现形式的采用。所有这些主观、客观因素的交融与碰撞,便培养出不遗余力想在服饰上显示个性的着装者。
如果仔细分析一些着装心理个性倾向表现较强的着装者,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着装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个性决定的。有的人热情、开朗、活泼、外向,有的人深沉、稳健、多思、内向。一般来说,前者喜欢宽松的、适宜活动的服装款式,喜欢鲜艳的跳跃式的图案,喜欢漂亮、醒目的配饰以及便捷的着装配套形式;而后者喜欢平稳庄重的服装款式,喜欢沉着雅静的、细小玲珑的图案或干脆选择素色的衣物,喜欢精巧、细微、文静的配饰以及庄重的着装表征。服饰的选择以及个人形象的塑造都必然染上性格的色彩,同时在着装中显示出的个性还带有鲜明的典型性和反复交叉的多变性。
上层社会中不乏这类例子。相对于平民来讲,他们拥有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显赫的社会地位,因而就更容易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着装形象。多数上层人物喜爱“一贯装束”,那是因为他们希望确立较为稳定而又区别于他人的着装形象,从而给受众以连续视觉刺激,形成深刻印象,进而体现其顽强并有张力的个性。显示个性的着装心理,虽然可以通过真实的人物着装表征得以证实,但是仍然需要承认,显示个性的心理在着装中的表现是抽象的。它与求异是不同的,个性从人出发,求异是落实于物的。
(节选自《服饰心理学》,中国纺织出版社,有删改)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的内容进行佐证,意在说明这两部著作的观点是最准确的。
B.作者对“人格”一词进行词源的考证,得出两个层面的含意,仍是为了证明“人格”一词的复杂性。
C.一个人的着装形象必将展示出来他的与众不同,以及个人的爱好、兴趣、需求和对人生的看法。
D.如果服饰带有明显的个性倾向性,这不是简单的一时好恶,它完全有赖于兴趣和世界观等内在因素。

下列着装形式不属于表达个性的一项是()

A.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终生都穿着当时英国只有未婚女子才能穿的袒肩露颈的服装。
B.美国著名流行歌手Lady Gaga着装时而前卫时而浪漫时而硬朗时而带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C.中山装是民国政府确定的礼服,然而建国后毛泽东在重大的政治、外交场合都穿中山装。
D.2014北京APEC会议各国领导人身着高级定制的具有“最中国”色彩的宋锦华服合影。

服饰与人的个性之间的关系怎样?请根据文意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①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②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③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土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④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⑤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剌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⑥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⑦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⑧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⑨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种永恒的光明。
⑩因此,
通读全文,结合语境,在文末写一句恰当的话。(不超过25字)
文章第①—③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赏析画线句。
⑴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
⑵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
分析第⑧段作者引用但丁《神曲》中诗句的作用。
本文写了作者在俄罗斯教堂游览的所见所思,请尝试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